蔡德河 原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高鐵即將通車了,全港市民翹首盼望。高鐵從規劃到興建經歷不少風雨,但是回顧香港地鐵發展的歷史,看看地鐵對香港交通、城市發展的重要作用,廣大市民就會明白,高鐵和當年的地鐵一樣,起初雖然備受爭議,但隨着時間推移,符合時代潮流的建設,將和港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成為香港繁榮進步的象徵和動力。看待任何事物都要有長遠的目光,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是香港前途所在、大勢所趨。高鐵開通,助推香港擁抱機遇、順應大勢,相信不久,高鐵也會成為港人生活工作、創新創業離不開的重要依靠。
上世紀60年代末,香港提出興建地鐵,從規劃、討論、興建都爭議不斷、阻力重重,與今日高鐵遇到的情況不相伯仲。當年地鐵規劃的總開支58億港幣,這在當時是天文數字。當年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馬基教授(Sean Mackey)指出,龐大的計劃與地鐵的覆蓋範圍不成正比,僅可服務香港部分地區,客流只佔總乘客的3成,計劃會為香港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並認為未來16年,本港經濟不可能承擔地下鐵路發展計劃。《南華早報》曾以頭條新聞報道:「運輸業人士指地下鐵路是一場災難」。地鐵施工期間,地面交通堵塞,甚至完全停頓,市民怨聲載道,認為地鐵未見其利、先受其害,更無法想像地鐵日後帶來的好處。當年立法局表決地鐵條例時,雖然條例獲得通過,但也遭到不少議員反對。反對的議員認為,香港無須興建地鐵,可以其他方法解決交通問題,例如把九廣鐵路建成雙軌、加強電車服務,興建地鐵根本勞民傷財。
地鐵重要性沒人再質疑
地鐵在爭議聲中建成,工程規劃耗時10年、興建耗時10年、超支4.6倍。但是,地鐵開通後,荃灣、觀塘等往日被視為偏遠的地區,與中環、灣仔等中心地區的聯繫變得緊密,地鐵沿線各站的經濟活動蓬勃起來,是否近地鐵成為市民置業、就業的重要選項。將軍澳未通地鐵之前,沒有多少市民願意去居住;地鐵開通之後,將軍澳成為不少中產居住的熱門地。如今,地鐵的重要性沒人再質疑,只會熱烈歡迎。
回望地鐵發展的歷史,可以展望高鐵的將來。時代在發展,港人看問題也要與時俱進。與香港相鄰的日本、台灣,早已擁有高鐵,我們國家近年高鐵網絡飛速發展,已成為全世界高鐵第一大國,連貴州等偏遠省市也連上高鐵網,大大促進了地方和國家的經濟發展,改善了人民生活。
正如當年興建地鐵,帶動經濟、社區發展一樣,今天的高鐵也扮演拓寬香港發展空間、帶來新機遇的角色。香港的發展不能再局限於一千平方公里的地域,香港年輕人不能安於現狀,固步自封,要敢於跳出香港,開創更美好前途。紐約、東京、倫敦等城市的白領,不少是在市中心工作,卻到環境更好、樓價更便宜的郊區居住。
擁抱大灣區機遇再創輝煌
改革開放之初,國家百廢待興,香港工商界敢為天下先,到內地投資設廠,飲到「頭啖湯」,也為國家進步作出巨大貢獻。如今國家的發展一日千里,各種條件優越,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更重要的是,中央大力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粵港澳大灣區更是中央為港澳度身定做,讓港澳同胞分享國家發展的新機遇。高鐵、港珠澳大橋等跨境交通基建的落成,令香港與粵港澳大灣區形成「一小時生活圈」,港人居住、工作、生活有更多更好的選擇,做「大灣區人」何樂而不為?香港應抓住「二次改革開放」的新機會,令香港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