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香港文化藝術政策須知己知彼 (上)

2018-09-19

林鳴崗 香港資深藝術家、評論家

香港是個小地方,土地資源非常缺乏,人才也不足。香港向來不太重視文化藝術建設,我一直認為,盲目崇洋只是東施效顰,不會有出路。香港曾經只是一個小小的漁村,歷史和文化底蘊很淺,無論東西方的藝術研究都很不夠。最近因為中國內地和周圍地區經濟發展和帶動下,香港的文藝有一點點的進步和發展,但還是後知後覺。

文藝發展裹足不前

藝術文化是民族智慧和才能的表現,也是文明和進步的展示,它是藝術家在生存環境之中的暢想,寄託一種希望和夢想的產物,是一種靈魂深處的吟誦、感懷、吶喊,也是一種對脆弱生命的喜、怒、哀、樂、怨、恨激情的抒發和表達。藝術通常越過民族和國家的樊籬,直達生命的靈魂之處,引發強烈共振,產生共鳴,使生命獲得愉悅和歡暢,得到上升的力量和情懷,文化藝術的魅力就形成了。

藝術又有高低之分、優劣之辨;有濫竽充數之徒,也有指鹿為馬之輩;有江湖騙子,也有高人賢者;有風花雪月之舉,也有經天緯地之作;有「皇帝新衣」,也有「鮮花毒草」。一時間烏雲滿天、一時間藍天白雲。個體、群體有時驚慌失措,有時興高采烈;有時一籌莫展,有時啞口無言。每個人都在小心翼翼扮演自己的角色......

在「當代」、「後當代」、「現當代」,在「前衛」、「前前衛」、「更前衛」,在「傳統」、 「反傳統」、「重構」、「解構」、「革新」、「創新」、「新概念」、「新創意」、「傳統和當代」、「新和舊」、「地球村」、「全球化」的無數謎團和漩渦之中,如何不迷失方向實在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文化藝術的定位的的確確是頭等大事。我們要有清醒的頭腦和明確的方向感,這是關鍵。香港西九文化區的理念極不清晰,它的口號過於鮮亮,實際運作卻捉襟見肘,甚至一籌莫展。香港文化藝術的決策、管理一直問題重重,花費了很多公帑,卻得不到廣大市民的認同和稱讚,這是很令人費解的,筆者非常感到痛心和遺憾。

想要辦好一件事情,一定要知己知彼、量力而行。我不反對收藏其他地區和國家優秀藝術家的作品,也不反對香港西九文化區請外國人當領導。但我認為,特區政府或者任何一個政府,決策不可能沒有主次、沒有先後、沒有重點。

首先,我們要認真研究、仔細考證,本港和政府最需要的是什麼東西?收藏品對本地有什麼用?收藏品是否有永恒的價值?收藏價格是否合理?這些是非常專業的審查和判斷,絕對不是口袋有了錢,就可以隨心所欲的。很多時候,有錢偏偏做很多愚蠢的事情。

香港目前最重要、最需要的是,創辦一家一流的美術學院。

須解決人才短缺問題

從西九花費的巨額公帑來看,完全可以創辦一間非常好的美術學院。只要有10年的時間,香港就會出現一批優秀的專業藝術家。雖然現在香港的各大院校都有藝術系,但不能培養真正的專業人士,他們專業訓練不夠,只能培養一批教師、普通的藝術人才。西九要培養80位策展人,到外國進修,卻沒有想到自己可以培養藝術家?這也是咄咄怪事,要那麼多策展人幹什麼呢?藝術家還不知道在哪裡,卻要那麼多評頭論足的策展人?雞蛋還不知道在哪裡,卻熱衷找著名的廚師?香港需要自己的畢卡索、莫內、米開朗基羅、羅丹、梵高和倫勃朗。只有這樣,東方之珠的文化才會發光,中國人的文化自信才能真正體現出來。

培育人才,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香港藝術人才短缺的問題。目前特區政府搞全球招聘,西九文化區總裁的年薪高達600多萬,小小的M+,館長年薪也高達400多萬,都是天文數字。但是,目前香港大多數藝術家的年收入不會超過15萬。

香港有700萬人口,政府雄心勃勃,想把香港打造成「亞洲文化藝術中心」,這是好事。但是沒有自己的藝術人才和陣地,如何能成功?香港的發展離不開高科技和文化藝術,這是時代的要求,也是香港政府的職責,只有知己知彼、腳踏實地,才能邁向光明前程。

(未完,明日待續。)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