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國際 > 正文

【特稿】為港長者謀福祉 特赴日本學護老

2018-10-11
■岑啟灝在日本時與一位伯伯特別投緣,他教對方用平板電腦。(下圖)為兩人同到京都遊覽。 受訪者提供■岑啟灝在日本時與一位伯伯特別投緣,他教對方用平板電腦。(下圖)為兩人同到京都遊覽。 受訪者提供

今年只有30歲的岑啟灝,於2015年毅然赴日本修讀社會學碩士,研究日本老人介護 (即護理)、社會福祉制度及民間動向。那時只有27歲的岑啟灝,為達至理論與實踐並重,更毅然到當地的安老院舍工作,照顧長者起居飲食之餘,希望深入了解當地安老院的理念及運作模式,並把所學帶回香港。

在「靈堂」吃飯 學懂平常心

岑啟灝在日本留學期間,最難忘的經歷要數和各長者相處的點滴。他坦言很多人以為老了,或患了認知障礙症,人生便等同走到尾聲,但他和老人家接觸時,卻發現他們其實很可愛,甚至有些中度認知障礙症患者即使不是天天見面,也會記得他的名字,叫他十分感動。也有一位70歲的伯伯和岑啟灝特別投緣,待他如兒子一樣,更笑言要做岑啟灝的「日本爸爸」,不但常找他一起吃飯,還親自駕車幫忙搬屋,也教了他很多做人的道理。

岑啟灝剛開始在安老院工作不久,發生了一件小插曲。那時他看到同事都在一間放了幾張長者遺照的房間裡吃午飯,後來他才知道那是安老院內專門為已逝老人做法事的「靈堂」,不過員工們都不會忌諱,也不會覺得在裡面吃飯是不尊重,反而很明白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階段,這平常心也為岑啟灝帶來了深深的啟發。

被問到與日本長者相處和與本地長者相處有否什麼不同時,岑啟灝坦言,兩地長者都非常親切,但本地長者給他一種「沒有選擇」的唏噓,彷彿總會說「人老就是這樣子了」,「因為很辛苦,所以死也沒所謂」的話,令人聽了心痛。日本長者對於死亡卻是一種「我這輩子已能活到這年紀,離開也不會有太大遺憾」的態度。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