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評局揭文憑試中文科答案千奇百趣 腼腆誤當欣慰雀躍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詹漢基)考評局昨日出版2018年中學文憑考試試題專輯,中國語文科今年再次引入範文考核,報告指雖然題目「簡單直接」,惟考生對範文熟悉程度「兩極」,表現參差;在說話能力方面,有考生搞笑地以五倫論述排隊現象,稱中國文化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足見排隊古已有之;亦有考生謂通宵排隊取得心頭好是「忠誠信實」的表現,讓人啼笑皆非。
2018年文憑試中國語文科,有12篇文言文指定篇章首次納入卷一閱讀理解甲部,佔卷一分數30%。報告指出8題中共有5題被評為整體「表現欠佳」或「未如理想」,學生表現差異大,表現良好者作答「簡明扼要」,但也有學生「胡亂堆砌」甚或「張冠李戴」,有人錯誤引用《聲聲慢》詞句作答《青玉案》題目。
僅26%人識《出師表》「陟罰臧否」
報告提到,甲部試題「簡單直接」,可惜考生對文章字詞掌握不全,答得最差的《出師表》中,問及「陟罰臧否」中「否」字的意思,只有26%人可以指出是「貶斥」之意,其餘考生誤答的內容被形容是「五花八門,難以歸類」,反映考生未能掌握範文。另一條問及《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倨」,「倨」是「傲慢」之意,考生卻錯誤理解為「隆重、周到」。
在審題方面,不少考生未能掌握問題關鍵,例如考題問及《出師表》中,為何「表」的文體帶有明顯的個人感情,不少考生沒能圍繞「個人感情」進行闡述,以致答案蕪雜、組織紊亂。
在答題方面,報告指考生闡述能力頗弱,例如在《青玉案》題中,考生只能停留在表面層次,單純指出詞中情懷與手法,無法進一步闡釋詞人如何運用「襯托」手法表現「情懷」。
寫作多跟套路 取材缺乏變化
至於白話文篇章方面,報告指很多考生作答《孤獨的理由》時,在領悟和闡述細膩感情時能力頗見不足,只會抄錄零碎片段或重複「孤單落寂」等字眼;在理解方面,考生更將「腼腆」一詞錯誤理解為「欣慰」、「雀躍」。
報告建議,考生不應該將高中時間全部用在預備12篇文言文範文,以免「執一廢百」,而是應擴闊閱讀層面替代操練試卷,以提升語文素養。
在寫作卷,報告指考生表現一般,考生之間水平較為接近。有近七成考生選擇題一「重遊舊地所見有感」,但考生取材變化不大,多以母校及故鄉為主題,對人物描寫粗疏,寫老師者只能指出老師頭髮花白,人物欠缺個性,千人一貌。
整體而言,離題情況不多,但按套路寫作的風氣漸盛,提醒考生切勿背誦「模擬作文」應試,否則相關部分不予評閱。
排通宵購心頭好竟算「忠誠」
此外,報告稱讚考生在說話能力「闡述」方面略有進步,大多能掌握題旨,不過有考生「機械式」地引用不相干的文化概念,例如有考生以五倫論述排隊現象,稱中國文化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足見排隊古已有之;亦有考生謂通宵排隊取得心頭好是「忠誠信實」的表現,令人失笑。
在聆聽及綜合能力考核一卷中,報告認為考生的聆聽能力整體表現甚佳,值得欣喜;於綜合能力考核方面,大多審題能力頗佳。
報告提醒考生,日常生活中可學可思之事物「俯拾皆是」,需多留意新聞,分析社會議題,鍛煉慎思明辨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