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主研發隨時可投入市場 校方明年撥空間助「孵鳥」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詹漢基)為進一步推動「智慧出行」(Smart mobility),最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增撥3,100萬元的措施,以供研發專線小巴實時預報系統,填補現時交通工具實時預報的不足。香港科技大學三名同學「早着先機」,成立「智能交通實踐社」,自主研發「小巴到哪兒」專線小巴實時預報系統,並隨時準備投入市場。此外,科大擬於明年4月啟用「孵化器」,撥出空間供校內學生團隊進行研究開發,將醞釀的計劃「孵化」成雛鳥。
科大學生進出校園多以專線小巴代步,交通工具選擇有限。分別主修運營管理及市場學、計算機工程及計算機科學的袁洛桁、曾柏堅及徐卓亮,於去年組成團隊,利用校方「科大創業基金」的5,000元資金,短短不足一年就成功研發「小巴到哪兒」實時預報系統。
方便司機轉線 系統自動更新
只需把裝有「小巴到哪兒」司機專用程式的手機放在車上,系統就會將小巴位置、行駛速度、路線等資料傳送到伺服器;乘客只要通過「小巴到哪兒」手機應用程式,就能知道下一班車會何時到站,使用方法與現時市面流通的巴士預測系統無異。
此外,程式更會貼心地告訴乘客,下一班車會否因為交通路況而延遲。
由於專線小巴的營運模式較巴士靈活,小巴會按需要臨時「轉跑」另一條路線。有見及此,團隊為司機專用程式設計了轉線模式,當切換到另一條路線後,系統會自動更新相關資料,程式界面簡潔。另外,程式的使用成本不高,每輛車只需要配備手機連網卡,最多只要550元就可以使用該系統。
誤差時間最多1.5分鐘
團隊表示,來往校區與市區的小巴班次不穩定,科大學生深受等車之苦,於是萌生研發「小巴到哪兒」的意念。
袁洛桁笑言,「有時候小巴沒等到,巴士卻來了」,選擇排哪條隊伍,「就如賭博一般」,充滿變數。
「小巴到哪兒」於去年12月在專線小巴8X上作營運測試,團隊除了要處理GPS信號收發等技術問題,更要身體力行,在一天內來回坐十多趟車親自收集數據,優化程式。在不足一個月內,團隊已經收集了逾千條路線數據,誤差減至1分鐘至1.5分鐘。
團隊表示,該程式除了能便利乘客,相信行車數據更能協助營運公司改善營運策略;團隊更透露,他們正設計座位偵測系統,未來乘客可以透過程式得知車上有多少空位。
另一方面,科大為鼓勵創新、創意,科大商學院院長譚嘉因表示,校內李兆基商學大樓將於明年4月騰出約4,000平方呎,作為獲創意研究相關獎項的學生隊伍之工作室,預計至少容納到約15隊4人隊伍,並為他們提供3D打印機等設備,讓他們進一步改善、研發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