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詹漢基)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不同藝術形式應運而生。為緊貼時代步伐,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除積極加強學生訓練外,將該校視覺藝術學士課程的主修學分由60學分增加四成至84學分,另亦會添加科技元素,包括已購得的小型機械臂及即將成立的「機械工作室」,讓學生的知識能夠與時並進。
浸大視藝院表示,會提升視覺藝術學士學位課程的主修學分,由60學分提高至84學分,佔四年本科課程約66%,為全港相關科目裡比例最高,並達到國際本科藝術專業課程指標。
該課程提供兩個主修領域,分別為「藝術及媒體創作」及「工藝及設計」,課程總監李泳麒介紹指,學生畢業後的出路廣闊,能夠在本地及外地從事藝術創作、設計、文化領域等與藝術相關工作。
他舉例,現時有車廠與香水設計師合作,共同研究如何讓車廂充滿芬芳香氣,以提升駕駛體驗。因應社會產業的變化,該課程的創作學科新加入「體驗設計」範疇,讓學生緊貼社會步伐。
此外,浸大視藝院亦將科技融入藝術教學,例如學院購得一台手臂模樣、並「握」有一支筆的小型機械臂「Dobot」。
遙控「Dobot」紙上作畫
用家可以透過遙控,操控「Dobot」在紙上作畫,並記錄整個作畫過程。用家可以讓「Dobot」重現自己作畫的過程,透過作畫時候的停頓、筆觸,模擬用家的創作歷程。視藝院教授梁美萍笑言,這機器功能單調,是一台很「Stupid」的機器,然而唯有科技的幫忙,用家才能從另一個角度重新審視自己過去的創作,重新感受作畫時的情緒。
另一方面,今學年新上任的浸大視藝院總監黎力誠(Louis NIXON)表示,3年至5年內將成立一個全新「機械工作室」,主力研究跨學科的多元藝術形式。
梁美萍補充,雖然「工作室」還沒有雛形,位置、形式仍在計劃當中,然而她相信工作室將來不僅能融合機器與藝術,更期望能結合音樂、機器甚或生物等範疇,創造出全新的藝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