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鵬情萬里】秋到米埔色如畫

2018-11-21
■香港米埔濕地。 作者提供■香港米埔濕地。 作者提供

趙鵬飛

立冬之後,香港秋色漸濃,眼見樓下那幾棵紫薇滿樹葉泛金邊,去郊野探秋的念頭開始瘋長。月初時,公差去了一趟四川臥龍。沿途山林被秋意暈染得色彩斑斕,映襯的遠處雪山更顯皚皚。行程匆忙,不能盡興。正巧,上周受邀去探訪米埔濕地,總算能一親秋澤。

米埔濕地名聲在外。數年之前,在做一個生物多樣性的專題時,受訪的中山大學學者就極力推薦我去看看米埔。後來到粵西湛江去採訪紅樹林濕地保護,當地保護區的工作人員也建議我去看看米埔的紅樹林。陰差陽錯,竟一直未能成行。這一次的米埔之行,彷彿是去看望一個多年未見的老友。更何況米埔濕地還保有全港最大的蘆葦叢。於是,眼前早有了一幅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瑰麗畫卷。

當日天色不錯,雲淡風輕,頗有幾分秋高氣爽之意。剛行至米埔濕地入口處,就看到許多鸕鶿,悠閒地在樹枝上晾曬翅膀。同行的米埔保護區及區域濕地副總監文賢繼博士告訴我,每年有成千上萬的候鳥在米埔濕地越冬,這個時候正是米埔觀鳥的最好時節。正說着,就看到不遠處的基圍裡,一群約莫有四五十隻的黑臉琵鷺低頭覓食。

借助文博士隨身攜帶的望遠鏡,我得以將這種瀕危的鳥兒,看得清清楚楚。尤其是牠們賴以得名的狀如黑色琵琶的長喙,配着通體雪白的羽翼,顯得身姿優雅而別致。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是米埔濕地的管理機構,三年前他們開始了一項名為「樂聚自然無障礙」的計劃,對米埔濕地的參觀路徑和相關設備進行升級,以方便肢體傷殘、視力障礙、聽力及智力障礙人士,也可以在專業生態講解員的帶領下,近距離認識保護區內超過2,000種物種。

常年居住在喧囂的城市之中,親近自然之心人皆有之。根據香港統計處2015年的數字,殘障人士及長期病患者佔香港整體人口近3成。街市無障礙出行已不能滿足殘障人士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來去自如地到郊野遠足感知所生活城市中的自然氣息,也是他們的心願。

文博士也告訴我,「樂聚自然無障礙」計劃展開至今,已接待超過4,500位傷健人士到米埔自然保護區體驗賞鳥樂趣。經過文博士的一路提點,我留意到整個米埔濕地,不僅重新整修了兩個觀鳥屋,改善了約500米長的主要參觀路徑,還在沿途種植了68種有特殊氣味或觸感的灌木,以方便殘障人士親身感受。不僅如此,專門配備的生態導賞員和翻譯人員,都接受了相關訓練以接待特別的殘障人士團體。

我們此行的解說導賞員張思敏隨身帶了一個大包,裡面裝着3D雀鳥模型、點字指示版,以及運用智能手機應用程式來協助殘障人士,以不同方式欣賞米埔濕地中的各種有趣物種。除此之外,還就地取材,收集了蟬蛻、桑果、海芒果等,讓殘障人士通過觸摸、嗅味道來參與自然的四季榮枯,歲月變化。細心體貼之處,可見一斑。

日暮平沙秋草亂,一雙白鳥避人飛。置身米埔濕地,蘆葦葉飛花茂,大片的紅樹林生得密實健壯。水塘和泥灘上,蟲鳴鳥鳴伴着風聲入耳悠揚,飛禽走獸自由嬉戲,全然一幅和諧自然的生態圖景。我們常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殘障人士多敏感,處處為其悉心周慮,足見一個文明成熟社會的溫暖包容。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