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文星級學堂 > 正文

【映雪囊螢】儒家倫理道德 提倡以孝治國

2018-11-21

中國文化千年來由儒家主導,儒家提倡「仁義」,而「孝」便是其中一種體現「仁義」的方法。儒家所說的人倫之道,也以「孝」為基礎。所謂「孝」者,指兒女由心而發,尊重父母、長輩的態度。「孝」建基於親情,所以是人倫關係的基本,中國人常說「百行孝為先」,反映中華民族十分重視「孝」。

「孝」是儒學倫理道德的核心。歷代儒學之士都大力宣揚孝道,帝王也利用孝道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常宣稱「以孝治天下」;如《大學》的「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載:「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

《孝經》是儒家講授孝道的書,全書一千八百多字,乃「十三經」中篇幅最短,但依然成為獨立經書,可見儒家對孝道的重視。《孝經》有說為孔子所編,然後世多認為乃後學所託。《孝經》以孝為核心,闡發了儒家的倫理道德思想。書中強調孝是一個人品性的根本,其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一語膾炙人口,幾已成為後世行孝的法則。而《孝經.開宗明義章》的:「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說明國君應用「孝道」治國,臣民可以用孝安身立家,保持地位和富貴。

《二十四孝》是數百年來流傳廣泛,宣揚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讀物,相傳是元代郭居敬所編錄。

收錄了歷代24個孝子行孝的事跡。後來的印本大都配以圖畫,稱為《二十四孝圖》。其中「扇枕溫衾」、「賣身葬父」、「臥冰求鯉」、「滌親溺器」等都為人熟知。

不少人質疑儒家「孝」的標準陳義過高,放諸現今社會已不合時宜。如孔子主張的「守孝三年」,在今日似乎已不為人所取。

又如二十四孝中的其中一則「為母埋兒」,記述孝子郭巨,因家境貧困,無力兼養母親和兒子,於是郭巨挖掘坑洞,打算把孩子埋掉。雖然後來郭巨行為感動上蒼,最後得以兩全其美,但這種為全孝道而殺害親兒的行為卻為後人爭議。

至於另一樁頗富爭議的言論,卻出自《論語.子路》︰「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躬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孔子認為兒子應為父親隱瞞罪行,以全孝道。

孔子認為父子關係是人倫的基礎,乃社會綱常的基本,應先於法治精神,如果親人間互相指證,則社會倫常也會崩塌,故兩害相權,孔子寧願選擇孝義。不知各位讀者又是否同意如此取捨呢?

■迪尼路 現職中學教師 gglit@hotmail.com

隔星期三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