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文星級學堂 > 正文

【文山字水樂春風】走進鳳凰 感受《邊城》

2018-11-07

鳳凰古城是湖南的著名旅遊區,亦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的縣城。建於清康熙43年(西元1704年),至今古貌猶存,與山西平遙、雲南麗江並稱「中國三大古城」,每年吸引了數以百萬的遊客,今年我也是其中之一。

去鳳凰城旅遊,著名的「鳳凰九景」是不能錯過的,分別是「沈從文故居、熊希齡故居、楊家祠堂、東門城樓、沱江泛舟、萬壽宮、古城牆、古城博物館、虹橋」。

我在下午進城,由於時間不多,所以只揀其中幾項,而且是要順道的,故可能有遺漏,也沒法了。

首先在景區外下車,然後走進虹橋城門口。虹橋,原名臥虹橋,建於清代康熙九年(1670年),民國三年重修,改名為虹橋。橋有二墩三孔,是用木地紅條沙石砌成的石拱橋。

橋面兩邊為店舖,開設飲食、百貨店,中間為兩米寬的人行長廊。長廊上方建有屋頂,行走廊中,可避風雨,故又稱風雨樓。它曾幾度經過拆建、重修,現恢復了虹橋風景樓,但已不知當年的風貌了。

一條紅石板街,兩邊商店在街道中間掛上一頂頂打開了的紅紙傘;轉個彎,則是小小紅燈籠高高掛,的確吸引很多遊客不停拍照。

老城依山傍水,清淺的沱江穿城而過,紅色砂岩砌成的城牆佇立在岸邊。城樓還是清朝年間的,銹跡斑斑的鐵門,還顯出當年威武的模樣。不過,城樓上住了人家,戶戶門窗上掛晾着衣服,又有些不雅了。

前行不久,就是楊家祠堂。這是一處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建築群,有大門、正殿、戲台、二十多間房間,並有天井、天池、回廊,還設有「五福」、「六順」兩門。

楊家祠堂始建於道光16年(1836年),是一座木結構的四合院。裡面較特別的是分上下兩層,而戲台為單簷頂,簷下裝飾有如意斗拱,窗戶、門、簷,飾件均屬鏤空雕花,手工也算很好。

楊家祠堂設計精巧,做工精細,相傳是楊家將後人出資所建,所以廳中有鏡屏掛上楊家族譜,周圍都掛有楊家將話本傳說的畫象、雕刻。相信戲台上也經常上演楊家將和穆桂英的事跡。

出了門,前行不遠的中營街,就是沈從文先生的故居了。

沈從文先生是中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考古學家。他是地道的鳳凰縣人,在這屋子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光。

常有人說:「世人知道鳳凰,了解鳳凰,是從沈從文開始的。」很多人來鳳凰古城,就是為瞻仰這偉大文人而來。因為他的《邊城》、《湘西》、《從文自傳》,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甚至是學校指定的讀物。

故居是一座具有濃郁湘西特色的四合院,亦有明顯的明清建築風格。院落別致小巧,故居現陳列有沈老的遺稿、遺物,現在當然殘舊破爛,但卻成為鳳凰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觀。

故居中安排了一些講解員,向參觀者介紹他的生平和用過的物具。這些講解員皆很年輕,穿着民初時期文化青年一般的服裝。白色襟衫,襯着藍布裙子,梳兩條辮子,腳穿黑布鞋,頗具文化氣息。

標準「文青」裝,也只是招徠技巧嗎?因故居臨近出口一角,闢作書店。參觀者很多都會買三幾本沈老的書,並在書上蓋個故居紀念的印章。

我也買了一本《邊城》紀念版合訂本,書上共蓋了三個印章呢。據服務員說,售書所得之收入,是用作此故居營運之資,故此書以前雖曾看過,為了支持,不妨也買一本吧。

跟着我們嘗試沱江泛舟。這條清瑩如玉帶的沱江,穿城而過,泛舟江上,能看到著名的吊腳樓景色。

不過,臨江的吊腳樓,已變成了民宿旅館,雜亂骯髒得很。本來可以一邊看着清澈的江水,吹着江風,一邊欣賞古城美麗的景色。但當你看到很多住客,將雙腳浸入江中,你的感覺好像也被污染了。

夜遊古城,本有很大期望,但見燈火熒熒,絡繹不絕的紅男綠女,如潮往返。江左街道極商業化,嘈吵不堪。因開設了太多的歌廳、酒吧,呼朋喚友與拉客議價之聲,夾雜一片,何雅之有?

這裡最多響起的樂器,是非洲鼓,敲得震天價響。那些幻彩霓虹光管與「的士高」燈光,加上電結他和搖滾噪音,令我忍受不了。

不如跨過「跳岩」木橋,到對岸的柳蔭岸堤,閒逛一下,才「興盡」回酒店休息。■雨亭(退休中學中文科老師,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

星期三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