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文星級學堂 > 正文

【溫故知新】程氏身教言教 育蘇軾蘇轍雙傑

2018-11-15
■程氏的教導,使蘇軾兄弟成為中國史上傑出的文人。資料圖片■程氏的教導,使蘇軾兄弟成為中國史上傑出的文人。資料圖片

近年,不少已為人父母的名人寫書和大眾分享育兒心得。不少家長爭相選購,希望把自己的兒女培養成人中龍鳳。育兒方法千千萬萬,如何找到適合自家孩子的,實在莫衷一是。古人對如何教養兒女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中國歷史公認稱得上虎父無犬子的家庭有以下幾個:曹氏(曹丕、曹植)、孫氏(孫策、孫權)、司馬氏(司馬師、司馬昭)、蘇氏(蘇軾、蘇轍)。他們能青出於藍的原因,離不開家庭的教養。上幾次提到蘇軾的精神境界,這一回我們看看這一代大文豪的母親是如何言行身教的。

蘇軾的母親程氏生於名門。司馬光撰寫的《武陽縣君程氏墓誌銘》中提到︰「夫人姓程氏,眉山大理寺丞文應之女,生十八年歸蘇氏,程氏富,而蘇氏極貧」,點出了程氏的身份和當時與蘇家的差距,但程氏仍能「執婦職,孝恭勤儉」,在蘇家主持大局,「族人環視之,無絲毫鞅鞅驕居可譏訶狀,由是共賢之」,可見程氏在蘇家的地位之重要。

她的這種特質對於蘇家兄弟有很大的影響,後來兩兄弟在人生的旅途上,往往能體現出這種「孝恭勤儉」的行為,不無原因。蘇軾被貶儋州,過着「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的生活,但蘇子仍能在當中找到樂趣,並且抱着「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心情,可謂是和母親的性情相承。

夫家雖貧 拒絕求助

此外,程氏是一個有氣節的人,有人勸她在蘇家日子過得困苦,不如向娘家求助,但她斷然拒絕了,她說到︰「以我求於父母,誠無不可,萬一使人謂吾夫求於人,以活其妻子者,將若之何?」既是有氣節的表現,又能顧及夫家的顏面。

這樣情理通達的女子,對其子的要求必定很高,後來蘇家兄弟在官場浮浮沉沉,但終能保持清白之身,和母親自幼的言行身教,有莫大的關係。

程氏很着重讀書,她既身體力行支持夫君學習,更加常常親自教蘇軾、蘇轍兩兄弟學習。蘇轍記述母親寫到︰「生而志節不群,好讀書,通古今,知其治亂得失之故。」可見母親在他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司馬光提到︰「夫人喜讀書,皆識其大義。軾、轍之幼也,夫人親教之,常戒曰:『汝讀書勿效曹耦止,欲以書生自名而已。』每稱引古人名節以勵之曰:『汝果能死直道,吾亦無戚焉』」。

身體力行地和孩子一起讀書,並且為孩子訂下目標,以正直之道為人,這種情操雖令蘇家兄弟將來在險惡的官場上遍體鱗傷,但這一份擇善固執的精神,令蘇家門楣添上了讓人敬畏的意味。

悲天憫人 影響蘇軾

程氏也具有悲天憫人的心態,「始,夫人視其家,財既有餘,乃嘆曰:『是豈所謂福哉?不已,且愚吾子孫』。因求族姻之孤窮者,悉為嫁娶,賑業之。鄉人有急者,時亦賙焉。比其沒,家無一年之儲。」她願意為窮苦人士伸出援手,當朝為官的蘇家兄弟,往往也把百姓的安危放在心上。

蘇軾曾寫下不少詩歌批評「青苗法」,例如︰「杖藜裹飯去匆匆,過眼青錢轉手空。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這是他急百姓之所急之語,也是母親的悲天憫人的情感折射。蘇軾在《記先夫人不殘鳥雀》提到「惡殺生」,故此「兒童婢僕皆不得捕取鳥雀」,母親的那種慈悲心態,是對萬物有情,所以不難在蘇家兄弟作品中看到這種情懷。

我們常言教育方法,其實父母的性情品行,直接影響了孩子的成長。看那些名人之言之前,倒不如先正其身,便是程氏給我們現在父母的最大啟示。■心台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