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師訓練學生個人短講或小組討論時,不難發現學生於審題、構思、組織或演繹等方面,尚有進步空間。不少學校為配合中三TSA考核,會於初中着意練習個人短講,而高中則針對文憑試訓練小組討論。
筆者多次強調說話卷乃展示學生的「識見學養」和「說話魅力」,故此,如果學生希望於說話卷更上一層樓,必須先處理好短講或討論題目。
礙於篇幅有限,是次只集中討論審題構思方面的工作。
首先,學生必須先做好審題工作。學生如果審題不周,即使是演說高手也是徒然。以以下的一條短講題目為例:
「如果學校要求全體學生每天上課前進行10分鐘早操以強身健體。你同意嗎? 為什麼?」
處理此題題目,學生應仔細找出題目中的關鍵字詞,例如「全體學生」、「每天」、「上課前」、「10分鐘」等字詞,而非隨意看看題目,然後指出做10分鐘早操的優劣。
「全體學生」意即指全校性參與,由中一至中六,不分男女;「每天」即是指這項活動需持續進行,並非一兩星期便完成;「上課前」,學生需思考為何要定在上課前,而不是午膳後或放學後?最後,「10分鐘」代表一個短時間,是否每個學生都能做得到?若果能好好處理題目,平日多做審題工夫,掌握題目中的關鍵詞,內容方面才會發揮得較好。
此外,學生應多留意有選擇的題目,以2016年文憑試中其中一題為例:
「要提升語文自學能力,下列哪一項最為有效?試討論並達成共識。
做筆記 查字典 讀課外書」
考生往往集中討論其中一個或兩個,而沒有討論為何沒有選擇另外一個或兩個。即使有提及,也多是蜻蜓點水,欠缺具體詳盡比較。學生應先想想何謂語文自學能力?語文自學能力並不等於語文能力。此外,仔細比較三個選擇的特質和不同之處,例如做筆記是一種歸納、重整、組織的能力,讀課外書涉篩選和判斷能力,學生如能多作思考,比較三者的不同,從時間、形式、範疇等不同層面考慮哪一個較能提升語文自學能力。
而共識題的處理上,考生不必強求小組成員有一樣的結論,只要經過充足的溝通交流,有達成共識的意圖已可。
分析題型 深入了解
最後,學生應在預備時間,先辨識短講或討論的題型。文憑試說話題型一般分為以下四大類型:協商、交流、爭議、評論四類。學生需因應不同性質的題目,互相啟發砥礪,以期做到對討論題目有更深入的了解,更具啟發性的討論結果。以2017年文憑試中其中一題為例:
近年來,不少公共設施的選址均受到社區人士反對。試評論這個現象。
學生除了要抓緊題目中「公共設施」、「選址」、「社區人士」關鍵字詞外,也要捉緊「評論這現象」之意。例如學生可思考這現象的成因、情況和影響,社區人士為何反對?他們的心態是如何?這現象是好還是壞?偏頗與否?而非單單介紹及說明這種情況。
另外,這條題目中的「公共設施」指的是什麼?是一般的文娛康樂設施,還是指一些如焚化爐、骨灰龕、特殊人士中心等設施?學生應細味題目的要求,作多角度思考,以期達至全面拓展話題,深化討論的效果。學生可利用「評、析、述」的方式拓寬討論空間。如下:
評:評論這現象的好與壞
析:剖析這現象的成因、特點或影響等
述:談選址的考慮和社區人士應有的責任等
綜合而言,無論是個人短講,或者是小組討論,說話乃考核學生的「識見學養」和「說話魅力」。學生要說話卷取勝,必須先做好闡述語言,對應題目論述,多做審題。■王美琪 中文科老師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