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芳
「金馬獎」鬧出政治風波,因為有得獎者在台上發表「台獨」言論,引發內地影星回擊,提早離台拒絕出席其他活動,又有巨星拒絕上台頒獎。先不說市場大小的問題,在國家大前提下,內地影星的回應,是值得支持的。
香港演員得了個「最佳男配角獎」,說自己不問政治,搞的只是藝術,當藝術摻和了政治,豈能獨善其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上世紀八十年代前,香港電影人目光在台灣,以「金馬獎」馬首是瞻;八十年代,電影焦點在香港;時移勢易,二千年後的華語電影核心,無疑在中國。
兩岸同文同種,擁有同一語言文化,打造兩岸良好關係,演藝界是建功者之一,早在上世紀末,兩岸音樂交流已在民間開始,海峽兩岸暨香港的合拍電影,在二千年後,因為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的啓動而得以發展,好像李安執導的《臥虎藏龍》,就是內地、香港、台灣和美國多方的合拍片,正因為全球交流互動,為大勢所趨,正式合拍分賬的合拍華語片湧現。
在「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生效後,台灣電影在內地的電影市場不再受到配額限制,兩岸電影在兩地都提高了能見度,二零零九年還創辦了兩岸電影展,而「金馬獎」近年也成為兩岸電影交流的平台。其他綜藝節目、電視劇互動頻繁。
「金馬獎」歷史悠久,成立於上世紀六十年代,被華語電影界公認為三大華語電影獎之一,另兩大電影獎是內地「金雞獎」和「香港電影金像獎」。正因為海峽兩岸暨香港影視文化交流日深,所以三地影人都互相支持電影獎,每次都能星光熠熠,得到全球華人的關注。融合得來不易,是否因一個人的自由發揮,壞了一個經營逾半個世紀的「金馬獎」?主辦者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