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志偉
前些日子,我應邀去西安參加首屆西安市漢服藝術節。開幕式會場設在周至區樓觀台前新建的道教文化區南口廣場上。這個道教文化區是全新建築,據建築單位負責人介紹,這是一個集文物博覽、旅遊觀光和道文化交流為一體的新文化開發區,佔地近六百畝,處於終南山北麓的古樓觀台之南,緊臨公路,交通便捷。
三十多年前,我曾到過古樓觀台。1985年,我去陝西考察文化工作,遇到正在陝西的文友閻綱。他是西北人,一定要我去樓觀台看看,他說要了解西北文化,樓觀台是必去之處。於是,我與他從西安出發,西行七十餘公里,莽莽秦嶺在望。終南山是秦嶺的一段,位於當時周至縣(即現今的西安市周至區)終南鎮南側。進入樓觀台景區,但見幾棵蒼勁的古樹兀然而立,有古柏,有古銀杏,均有千年以上壽命。再往前走,一片茂密的竹林躍入眼簾,冬天依然枝幹挺拔,泛蚇@綠,恍若到了祖國的江南。下車後順山路上行幾百米,一座依山而築的道觀赫然在目,便是遠近聞名的樓觀台。
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也是道教文化的創始人。傳說春秋時期,周朝大夫尹喜(函谷關令)在周至境內終南山北麓結草為樓,潛心研究天文星象之學,此樓初稱草樓觀、紫雲樓,因他在此觀星望氣,後得名為「樓觀」。老子李聃由楚入秦(古代這一帶是周秦王朝所在地),尹喜親自迎接他到此地,以弟子自稱,請為著書。尹喜在樓南高崗築台,由老子講授《道德經》五千言,從此樓觀名聲大振。後來老子去世,據說遺體就葬在他生前講經的「說經台」西面山上。確否,待考。秦始皇在觀南修築清廟,祭祀老子;漢武帝在觀北亦曾修祀。到唐代,擴建、修葺更為興盛。明清之際這裡破壞嚴重,樓觀中心由宗聖宮上移說經台,樓觀便被稱作樓觀台了。
樓觀台附近有周秦遺墟、漢唐故跡,四周山青水秀,風景幽美,曾吸引了歷代的文人名士到此遊覽憑弔,留下許多詩篇。僅上世紀八十年代由當時的樓觀台文物管理所編印的《歷代名人詠樓觀詩選》這本小冊子,就收集了李白、岑參、白居易、蘇軾、蘇轍、王禹偁、薩都剌、王士禎等唐宋元明清文人詩作五十多首,可見這一勝地影響之久遠廣大了。其中蘇轍的《寄題樓觀》寫道:「老聃厭世入流沙,飄盪如雲不可遮。弟子憐師將去國,關門望氣載還家。高台尚有傳經處,斷壁空留駕犢車。一受遺書無復老,不知何處服胡麻。」短短五十六字,將樓觀台的來歷說得明明白白。
老子是著名的道家學說創立者,他的學說精深博大,其中有不少樸素辯證法因素,至今影響巨大,今人尚未完整學習繼承,更需潛心研究、發揚光大,以造福於國民和人類。他主張「知足寡慾」、「無為而治」,對我國哲學思想的發展貢獻巨碩。可是後來,老子卻從人變成了神。東漢順帝時,張陵在四川鶴鳴山創立道教,奉老子為教主。從此,老子被當作偶像受人跪拜,封稱為太上老君。道家學說變成了道教的宗教教義,這實在是老子死後的悲劇!樓觀台變成道教樓觀派的道觀。在台前回溯這段歷史往事,直令人感嘆噓唏。
樓觀台勝蹟原有五十多處,現遺有說經台、煉丹爐、呂祖洞、宗聖宮、化女泉、老君墓等十餘處。當時我們只遊覽了主體建築說經台,老子當年在這裡講授的《道德經》,已鐫刻在元代的碑石上,至今尚存。台上的老子祠內,新塑的老聃坐像童顏白髮、神態慈祥。配殿陳列茼悀l門徒莊子、列子、文子、譚子四人的新塑像。祠後的藏經閣,是從別處遷建於此的,西側的碑廊頗有新意,一邊是當代著名書畫家王個簃、沙孟海等人書寫的李白、盧綸、蘇軾諸名人題詠樓觀詩的碑刻,一邊是鄭板橋等古代畫家作品的碑刻。古詩古畫,與今人的書法、刻石相輝映,使這座古老的道觀煥發出嶄新的民族藝術光華。據說,當代著名作家茅盾曾親題「樓觀台」三字,可惜原件已失,管理部門已依據現有照片,將把這三字刻石製碑,完成後立於台前。陝西已故著名畫家石魯手書的「說經台」三字,已製匾高懸於門上。
樓觀台周圍風光不凡,南依秦嶺,北望渭水,每俟春秋佳日,四處翠竹生生,綠樹層層,一派明麗氣象。古人稱天下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樓觀台被譽為洞天福地之首,自稱「天下第一福地」。當時說經台已初步恢復舊觀,來遊者逐年增多,旅遊旺季每日少時五六千人,多時上萬。解放前夕,此觀有道士二百餘,當時有四十多位。由於收入頗豐,道士們生活安定優裕。記得當時看到,老子像前香煙繚繞,深為虔誠的道教信徒至今不乏其人而感喟!那時,該處文物管理所負責人稱,他們有意倡導組織各地哲學家,從哲學思想的角度研究老子學說,籌印老子研究專刊,籌建老子紀念館,這種將老子從神恢復為人的科學態度,值得讚許。據悉,後來他們在弘揚老子學說方面做了不少有益工作。
這次我重訪樓觀台,與三十多年前的感覺有明顯差異。由於南面道教文化區的大開發,佔據了大量面積,生生把樓觀台原址擠壓到一個狹小的空間裡,當年台前那種寬廣開闊的壯美自然景象蕩然無存。古台周邊,仿古新建築舉目皆是,上古台的道路也不那麼通暢了。到達說經台上,恰逢台裡部分維修,搭了不少腳手架,阻擋遊人視線,地上沙石堆放,行走不便,難窺今日全貌。無奈,匆匆看了幾眼,拍了幾張照片就離開了。當下,不少古老文物景點的維修和開發,存在不少問題。最令人憂慮的,一是文物點修舊如新,失去了往日之真實風采;另一是在文物點周邊大肆開發建築現代景觀,與老文物不能和諧相融,目的只是招徠遊客,擴大贏利。這種過度商業化的開發模式,違逆了文物保護和利用的科學規則,弊多利少,值得認真審視、反思、研究、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