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入港聞館 試做記者

2018-12-06
■林鄭月娥等出席香港新聞博覽館開幕禮。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林鄭月娥等出席香港新聞博覽館開幕禮。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新聞博覽館開幕 林鄭勉悟求真求是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殷翔)由戰後歷史建築「必列雂h街街市」活化的香港新聞博覽館昨天開幕。這是亞洲首家以新聞為主題的展覽及教育設施,將透過展覽及舉辦青少年傳媒教育工作坊和各項活動,向市民及遊客介紹香港新聞業的歷史和演變,促進公眾認識新聞專業。參觀者可在新聞體驗館,一嘗當記者和主播滋味,了解新聞製作過程。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出席開幕禮並主禮。她致辭表示,香港新聞博覽館的開幕,不但讓公眾對香港新聞媒體的工作和發展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凸顯了香港對新聞工作的重視,亦為承傳本地新聞文化踏出重要的一步。

林鄭月娥指,在現今世界傳統新聞工作受到衝擊的時代,新聞博覽館在這個時候開幕更別具意義。她希望參觀者不但透過中心的展覽內容回顧香港新聞發展的歷程,也可體會傳媒工作者應有的求真求是的精神。「正如我們大家都很尊敬的查良鏞先生曾經說過,評論可以自由,但事實必須神聖。」

港成功在多元廉潔新聞自由

香港新聞博覽館主席陳祖澤致辭時說,將歷史建築、必列雂h街街市改裝成展覽用途,殊不容易,猶幸得到各界別義工、建築及設計團隊的支持,群策群力,令這個屬於香港人的新聞博覽館正式踏出第一步。

他說:「博覽館可以讓海內外人士了解新聞自由流通,是香港成為國際大都會要素。展現香港成功的關鍵,在於多元文化、廉潔公正及新聞言論自由。」

博覽館樓高兩層,樓面面積約一萬平方呎,地下為史料展館,展示香港媒體由晚清至今的發展變遷。一樓設有多個專區,利用多媒體互動裝置,展示香港報業、電台、電視新聞及新媒體的發展,探討在現今資訊流通的年代,及傳播資訊方式的蛻變對傳媒和社會帶來的影響;並展示經公眾、學生及委員選出的香港十宗新聞大事的報道,反映新聞業與香港社會、政治、經濟發展如何息息相關。

保留蚋房 增無礙通道

館內還設有互動遊戲,讓參加者體驗傳媒工作的挑戰,並設有售賣新聞元素紀念品、書籍的商店,以及舉辦傳媒活動的多用途室。

香港新聞博覽館選址為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的必列雂h街街市原址,亦曾是孫中山的領洗之地和故居。在2013年第三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項目中,由政府撥款8,530萬元予新聞教育基金,進行翻新工程。在保育方面,博覽館保留了必列雂h街街市的主體結構,包括自然通風設計,具當年特色的主樓梯,蚋房及部分有特色攤檔的結構等,並加建一部升降機,提供無障礙通道。

一樓原本是兒童遊樂場,現在則改建為多媒體展區及多用途空間。

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行政會議召集人陳智思,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公務員事務局局長羅智光,中聯辦宣文部部長朱文,新聞教育基金主席陳淑薇、保育歷史建築諮詢委員會主席劉智鵬,以及逾200名各界人士出席昨日開幕禮。

博覽館免費開放,供市民參觀;本月試運行期間,只招待預約團體參觀,月底起向公眾開放,市民需先於網上預約入場。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