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書若蜉蝣:拱橋式桁架與浮雕

2018-12-15

■ 葉 輝

話說皇都戲院的工程師將連串的拱橋桁架並行排列,形成整塊屋面的拋物線型支撐結構,外露於戲院屋頂的桁架設計更被國際保育組織DOCOMOMO譽為世上獨一無二;「拱橋式」桁架支撐戲院屋頂以達至無柱室內空間,直接吊茤饁M室,以減低因受外來聲音所引致的震盪,提升視聽質素;香港大學建築保育學部主任李浩然直指皇都戲院的屋頂結構根本就是橋樑的設計,與新加坡愛琴橋(1929年落成)對照,俱為鋼筋混凝土建造的「馬氏彩虹拱橋」圓拱。

戲院盡顯現代主義建築特色,弧形轉角立面設計及流線形深闊簷篷突出戲院的主入口,而大大小小的四方框緣線條簡約,為主立面拼湊出有趣的視覺效果;入口上方大型「蟬迷董卓」浮雕出自畫家梅與天之手筆,長年埋於廣告板後早已破損,內容難以辨識。

前香港建築師會會長林雲峰指出,若將浮雕放於時代背景,亦可欣賞其大膽前衛的美學;據1952年《華僑日報》一篇文章指出,梅與天雕出「聯合國佳麗」:「浮雕的中心人物,是一位希臘女神,她一手執茈N表音樂的七弦琴,在放懷高歌圍繞她前面的是緬甸、泰國的舞姬,代表茠F南諸民族發揚他們特有的土風,還有位是表演芭蕾舞的女郎,代表西歐典雅的舞蹈。」

皇都戲院大廈樓高11層,分南北兩座,共有221個住宅單位,舖位80個;大廈在過去數年被大規模收購,於2015年舊樓更新工程,涉及1,400多萬元,每戶約需交3至4萬元;大廈樓齡50多年,當年建築結構做得很不錯,維修工作已完成;傳媒常稱皇都戲院屋頂結構為「飛拱」(flying buttress),正確說法應為拋物線型桁架,亦可形容為「拱橋式」支架設計,重點為將戲院的屋頂由上支撐起來;「飛拱」一般指將牆壁托起來的支架結構,多見於古老教堂,諸如巴黎聖母院與堅道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皇都戲院商場早於1959年已開業,營業多年。

由於地盤面積龐大而位置優越,大廈多年前有發展商蜂擁而至,「釘子戶」眾多,不願出售手持物業,財團亦難於收購足夠的業權份數,以符合強拍要求;知名大戶包括老牌陸海通家族成員、實力商舖投資者楊渭生、北角知名炒家姚加環等等;代表發展商新世界的人士在2015年7月與此三大旗手達成協議,以逾七億元一口氣購入此廈逾兩成業權。

2017年3月9日,古物諮詢委員會確認皇都戲院為一級歷史建築;同年12月文化保育團體「活現香港」提出保育及發展並存方案,建議將中央通風廊移至僅16米高的戲院上方,既可保留戲院,發展商亦可興建22層高;另有設計包括將戲院原有空間改裝為室內運動場;另一設計將戲院化身生活廳,為市民提供共享空間。俱往矣,皇都戲院已完成歷史任務,終歸清拆,就想起半世紀前對面有大幅西片《出水芙蓉》廣告,致令路過的少年看得為之心旌搖盪。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