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來 鴻:睇滓曭曭瑣K美琴聲

2018-12-15

■ 成志偉

我們的汽車,在新修的平坦公路上駛行。開車的陳先生打開車載音響,倏地,我聽過無數遍的優美小提琴聲,又一次在耳邊響起;頓時,我心潮起伏,這琴聲把我拉回到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中國大學校園。

那時我正在大學中文系讀書,那時的中國大學,學生們的課餘文娛生活相當貧乏。既無電視,也無隨身聽,更無電腦和手機,每周末的廣場露天電影是全校學生最盼望的文娛活動。大家拿茪p板凳去廣場看電影,銀幕正面人擠滿了,就到銀幕背面去看,當然字幕是反的。而平時,只有傍晚學校廣播社通過校園各處的擴音器,給大家播放一些音樂、歌曲、戲曲、相聲錄音或唱片,才會給課餘的校園帶來一些輕鬆和歡快。

記得在1959年末到1960年夏秋時節,一首激動人心的樂曲,幾乎不間斷地在全國各個學校的廣播裡反覆播放,在莘莘學子的心中激起久久難以平靜的感情漣漪,贏得了幾乎所有學生的強烈共鳴。這首樂曲就是由當時上海音樂學院年輕教師陳鋼、何占豪精心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

這首極富中國民族特色和民族風格的著名樂曲,創作於1959年。用「風靡全國」「不脛而走」八個字,來形容這首樂曲當時在中國的火爆景象,一點都不誇張。我們這些大學生,靠人民助學金才得以進入高等學府,多數囊空如洗,沒有幾個人買得起收音機,更何況音樂唱片。於是,在傍晚的夜色中,同學們或倚在樹旁擴音器下,或坐在池水邊的石凳上,或仨仨倆倆踱步在小路上,靜靜地、專注地聆聽這中國人創造的中國風情的天籟之音,無不為樂曲所演繹的兩位古代年輕戀人的摧肝裂膽悲劇而傷慟,而激憤,而同情,而沉思。

小提琴本是西洋樂器,通過《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卻奏出了中國人最熟悉、最喜愛的聲音,轟動全國乃意料之中。《梁山伯與祝英台》原是中國越劇的經典看家劇目,拍過中國第一部彩色戲曲故事片,越劇藝術家袁雪芬、徐玉蘭扮演的祝英台和梁山伯的藝術形象,深深刻印在廣大觀眾心中。在上世紀四五六十年代,越劇《梁祝》家喻戶曉,其越劇曲調也是很多人耳熟能詳的。聰明的作曲家何占豪和陳鋼,果敢地用越劇《梁祝》的基本曲調為主要素材,巧妙地嫁接到小提琴和各種交響樂器中去,通過精心構思,用西洋樂器演奏出典型的中國民間戲曲音樂的旋律,有力地撥動了中國民眾的心弦,終於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尤其是第一小提琴手演奏的變幻莫測、跌宕起伏、難度極高的華彩樂章,更為廣大聽眾津津樂道,成為中國民族小提琴曲的不朽經典。最早執琴的俞麗拿,由此一炮而紅、名揚華夏。後來,盛中國、呂思清等小提琴手,也以演奏此曲躥紅。連日本人西崎崇子,通過獨奏此曲,從而躋身受中國聽眾歡迎的外國小提琴手之列。有的小提琴手已經仙逝,但他們留下的《梁祝》動人琴聲,將睇滓曭囍a在中外聽眾心中迴響,沒有盡頭。《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早已傳播到港澳台地區,也傳播到亞洲、歐洲、美洲各國,受到普遍歡迎。在內地,音樂界視其為珍寶,隨之,以高胡、二胡、琵琶、竹笛、古箏、揚琴、葫蘆絲等中國樂器模仿小提琴的《梁祝》民族樂器交響協奏曲,也紛紛登堂入室,各自贏得了自己的聽眾。我聽過一個二胡《梁祝》協奏曲,幾乎誤以為是小提琴,可見二胡手的高超技藝幾可亂真。一首中國人創作的樂曲獲得如此巨大的社會影響,被音樂界如此推崇和弘揚,受到一代又一代聽眾的青睞和喜愛,半個世紀長盛不衰,除《梁祝》小提琴協奏曲之外,迄今恐怕難有出其右者。

我把思緒拉回當前,汽車音響裡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正演奏到再現部,小提琴加弱音器,重新奏出了那令人永遠難忘的悲傷的愛情主題。梁山伯與祝英台,在柔美悠揚的琴聲裡化為彩蝶,蕩入天空翩翩起舞,這正是:

彩虹萬里百花開,

花間彩蝶成雙對。

千年萬代分不開,

梁山伯與祝英台。

這流淌了六十年仍歷久彌新的醉美琴聲,今天聽來還是那麼心馳神往、感人肺腑。因為它傳遞了中華民族的心聲,它是中國藝術家用心血鑄造的精品。我深信,這動人的琴聲定會繼續汩汩地流淌下去,流淌再一個六十年,流淌到下個世紀,一定更遠、更遠!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