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國家教學成果獎】「一生一發明」助學生跳出STEM

2019-01-21
■劉世蒼(左二)在校自編「創意創未來」高中課程,啟發學生創意思維,利用小發明解決生活難題。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劉世蒼(左二)在校自編「創意創未來」高中課程,啟發學生創意思維,利用小發明解決生活難題。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育創意思維學跨科知識 劉世蒼教學成果獲國家教育部嘉許

香港近年積極推動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教育,以培養未來所需的科技人才。多年來致力從事創意科技教育工作的仁濟醫院林百欣中學副校長劉世蒼,積極提倡「一生一發明」教育理念,他相信創意發明不止局限於STEM四學科知識,而是涉獵各學科範疇,讓學生在製作發明品的過程中尋找志趣,發揮才華。其教學成果最近獲國家教育部頒發「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基礎教育二等獎,以表揚其多年努力。■香港文匯報記者 姜嘉軒

「STEM教育當然有其好處,但另一方面亦存在限制。」劉世蒼指出,現今不少學校開始重視STEM教育,亦有鼓勵學生參與編程和機器人等不同課堂,「這對學生而言當然有所得着,但以寫Apps為例,假如學生全都只透過某一兩款電腦編寫程式去做,在形式上可能已是限制。」

另一方面,本港仍有不少學校在課程以至設施等方面存在局限,「但這並不代表學生的創意思維訓練便要中止。」

劉世蒼提倡的「一生一發明」正是希望跳出框框,以鼓勵學生構思及製作發明品作為契機,讓他們能結合本身所長,在過程中發掘自我。

自他加入林百欣中學以後,先後在校內創立「創意學會」及自編「創意創未來」高中課程,本學年他進一步接手任教初中設計與科技科,培養各級學生創意思維,讓他們都能擁有自己的發明。

「一開始我們會要求學生思考大約10個生活小難題,經篩選後便要他們動腦筋,尋找創新解決辦法。」劉世蒼強調,教導學生構思發明品時,往往提醒他們緊記「簡單、實用、創新」三大要訣,而發明中所用到的方法和知識,不見得要被「科技」或「設備」所局限,甚至只是簡單的手工藝,已足以支持學生創作,「例如有學生想到要做一個多功能口罩,他在過程中所需的其實更多是縫紉知識,毋須太複雜的工具已可做到。」而過程中可有效培養學生解難與實踐能力,學習跨學科知識。

劉世蒼除了在校內提倡發明課外,更在2013年起倡導建立「香港國際學生創新發明大賽」,至今已舉辦六屆,參與地區包括馬來西亞、泰國、印尼、香港、廣州、台灣、澳門等地。

辦發明賽創造交流機會

他強調大賽並不只是一爭長短的競爭平台,還結合一連串師生創意培訓活動。加上大賽吸引外地學生前來參加,有效創造交流機會,對提升學生語言和文化能力亦有幫助。

「老實說不見得每個學生都很有興趣搞發明,但在過程間接觸不同事物,可有助學生尋找天賦。」劉世蒼舉例指,有學生在推介發明時展現出英語演說能力,那麼他往後便可加以培養,不搞發明也無妨。

他表示,其教育理念正是相信每位學生皆有自己特長,可透過學校教育發揮出來,「只是剛好我的強項是發明,才會以此作媒介去做。」

籌備資助計劃 保障學生知識產權

被問到下一步工作方向,劉世蒼表示有意提升學生對知識產權的認識。「其實香港有不少學生做到好的產品,但在創意思維上並無保障,甚至難聽點講,一拿出去比賽就被人抄晒。」

為此,他正籌備「香港知識產權發明專利註冊資助計劃」,包括舉辦講座向師生講解知識產權的重要,希望於本年度尋求贊助,為兩項學生發明品在香港知識產權署申請發明專利,保障學生在發明方面的知識產權。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