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科學教育是近年潮流,教育界亦積極提供更佳環境及設施,讓學生透過先進實驗提升科學素養。「光纖之父」高錕有份創辦的私立獨立學校弘立書院,便設立了一個具大學級數的分子生物實驗室,並透過「書院」計劃讓中小學生接受進階科學教育,在退休大學教授引領下,進行分子生物、生物有機化學及基因等相關實驗研究。
弘立的分子生物實驗室設有即時聚合酶連鎖反應儀、生物安全櫃、多功能微量盤分光分析儀、液態氮儲罐、倒立熒光顯微鏡、伺服器(基因排序分析及生物信息學)等設備,可供學生進行包括「細菌分離與鑑定」等進階實驗。
有份指導該校學生做實驗的退休大學教授、分子生物技術學家梁志清介紹指,目前全球只有少於0.001%的細菌曾被鑑定,相關實驗有很大發展空間。
其實,人體內充滿以萬億計的細菌,總重量達兩磅至5磅相當於腦袋大小,而細菌跟腸道以至身體各個器官有莫大關係。
所以對中小學生來說,研究身邊細菌會是有趣的第一步,並非普通學校功課般簡單及死板。
赴海園蒐企鵝屎 學生勁開心
梁志清表示,在弘立的進階科學「書院」計劃中,小四五生可開始在課室做瓊脂藝術(Agar Art),即在科學實驗常用的瓊脂培養皿(agar plate)上用細菌來「繪畫」。熟習後,到七年級至八年級可參加分子生物技術聯課活動。踏入高中後,九年級至十二年級的學生便會在教授及科研人員的指導下,進行STEM相關的個人研究項目。
該校學生對此類趣味研究表現雀躍,例如去年曾有十二年級學生到海洋公園收集企鵝糞便樣本,進行大腸桿菌的研究。由學生所收集的完整細菌基因數據,亦會呈交予國際基因數據庫。部分學生更會帶同研究項目出席國際科學會議包括2018年美國微生物學會、2018年美國地球物理聯盟秋季會議等展示成果。
梁志清又提到,教育必須與時並進,以配合年輕新一代超前的學習模式,希望以自身對生物科學的認知,幫助學生從小提升對自然生物的好奇心以增強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