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學生讀到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詩句時都感疑惑,古人也會放煙花嗎?其實,這裡的「煙花」,並非我們今天說的「煙花」或「煙火」之意。古語中的「煙花」可解作春天繁花盛開,如煙如霧的春天景象,亦引申為都市繁華的景象,如杜甫《清明詩二首之二》中詩句:「秦城樓閣煙花裡,漢主山河錦繡中」也是相同用法。
不過,中國古時也確有放煙花的事情。據書籍記載,煙花於約公元10世紀在中國發明,常用於盛大的典禮或表演中。《後武林舊事》便載有宋孝宗觀海潮放煙火的情景:「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八月十八日,上詣德壽宮,共請兩殿往浙江觀潮......管軍命於江面分佈五陣,乘騎弄旗,標槍舞刀,如履平地。點放五色煙炮滿江、及煙收、炮息,則諸船盡藏,不見一隻。」
周密在《齊東野語.御宴煙火》中也記載了宋理宗(1225年至1264年)時皇室成員觀看煙火的故事:「穆陵初年,嘗於上元日清燕殿排當,恭請恭聖太后。既而燒煙火於庭。」
元、明時期,關於鞭炮煙火之類的記述更多。如明張岱《陶庵夢憶》〈魯藩煙火〉的記載尤為詳細:「魯藩煙火妙天下......及放煙火,燈中景物又收為煙火中景物。天下之看燈者,看燈燈外;看煙火者,看煙火煙火外。未有身入燈中、光中、影中、煙中、火中,閃爍變幻,不知其為王宮內之煙火,亦不知其為煙火內之王宮也。」
明人張時轍在《陳都閫宅看煙花》詩中,生動描繪了煙花燃放空中的景狀:「空中捧出百絲燈,神女新妝五彩明。真有斬蛟動長劍,狂客吹簫過洞庭」。及至清代,放煙花的技術更成熟,規模也更大,宮廷、民間、官府和佛寺逢年過節都放煙花。
過年燒爆竹驅鬼
煙花之外,古代過年時都習慣燒爆竹,用以驅鬼。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駕登寶津樓諸軍呈百戲》:「忽作一聲如霹靂,謂之『爆仗』。」元周密《武林舊事.歲除》也有載:「至於爆仗,有為果子人物等類不一。」《荊楚歲時記》則說:「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後來,人們又用麻莖把爆竹編成串來放,此為之「編炮」,近於今日稱的「鞭炮」。
放爆竹的目的也漸由避邪驅鬼,變成為節日增添熱鬧、喜慶氣氛。王安石的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膾炙人口,往後,平民百姓過年時都少不了要放鞭炮。
以前,放爆竹也有許多講究。比如除夕祭過祖宗後,全家關上門吃團年飯前,須放關門爆竹,然後才合家圍坐談笑、吃飯、守歲。
到了大年初一早上,要在開門外出前放開門爆竹,稱之為「開財門」。
可惜今日的香港,因人煙稠密,都市地方都禁放鞭炮,市民也不得擅放煙花,節日氣氛也似頗不如舊時。
■迪尼路 現職中學教師 gglit@hotmail.com
逢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