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文星級學堂 > 正文

【文山字水樂春風】西遊取經 東歸西安

2019-01-23

《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可說是家傳戶曉的神話人物,有人更奉為神祇。反而師父唐三藏被貶為配角,甚至真有其人的玄奘法師,大家卻又不甚了解。現存西安的大雁塔原來跟玄奘有很大關係,還有「雁塔詩會」和「雁塔題名」這些典故。

過去幾年,以《西遊記》、孫悟空為題材的電影如雨後春筍,不知拍了多少部。故事題材千變萬化,不斷改編改寫、加醬添油,比「西遊」更「大話西遊」。加上電腦特技,化妝剪接,令人神暈目眩,視覺大受刺激。

不過,這類天馬行空的杜撰,卻大受歡迎,票房收入以億元計。這些買近百元一張戲票的觀眾,有多少人看過《西遊記》這部小說?更遑論玄奘法師的真正故事了。

《西遊記》與《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並稱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西遊記》是一部長篇章回神魔小說,有人甚至冠以浪漫主義。不過,這要先以不同角度去解讀「浪漫」的定義。

《西遊記》作者為明代吳承恩,他以唐朝玄奘法師西行天竺(即今日印度),求取佛教經典和了解真正經義這段真實歷史為藍本,經過藝術創作和加工,增添了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還有龍王太子化身的白馬,令小說情節更為熱鬧。

小說中唐僧師徒一路降魔伏妖,又或人禍是非,歷盡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得成正果。真實的歷史當然沒有那麼多姿多彩,離奇曲折,不過艱難險阻就少不了。

偷渡出境 絕不威風

歷史記載,玄奘自小熟習佛學,在夢中受感召,立志前往西域朝聖。於是在公元629年私下從洛陽「偷渡」出境,並不是如戲曲電影那麼隆重威風,甚至由皇帝恭送出城。

當時因唐太宗對突厥用兵而封關,故玄奘是跟着絲路商隊,受佛教信徒的幫助、信奉佛教的守衛放行,幾經辛苦才經絲路到達中亞各國,最終於公元630年抵達印度這佛教之鄉。

玄奘如願以償地就學於著名的那爛陀寺,並拜長老戒賢為師。後又用了五年時間在天竺佛國尋道,遍遊全印。到645年,玄奘攜經卷657部、佛像八尊和大量舍利,載譽回到長安。

649年,大慈恩寺剛落成,玄奘遂擔任該寺首任住持,興建大雁塔,用於收藏從天竺帶回的舍利、佛像和經卷,並專心致力於佛經翻譯工作。

此寺是太子李治為追念其母文德皇后,而奏請太宗皇帝敕建佛寺,並賜名「慈恩寺」。大雁塔坐落在慈恩寺內,故又名慈恩寺塔。

大雁塔之得名,是據佛經故事而來。傳說是如來佛祖借高空墜雁,來教化一班僧侶。僧侶就在落雁之處,隆重地建塔葬雁,遂名雁塔。玄奘仿照印度的雁塔而建一座7層方形佛塔,故沿襲印度塔之原名。後因另有一雁塔,遂以大、小之名來區分。

大雁塔最初仿照西域窣堵坡形制,磚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層皆存舍利,由玄奘親自主持修建。而後經歷代改建、修繕,逐漸演變成具有中國建築特點的磚木結構,成為可登臨的樓閣式塔。這一過程體現了佛教建築藝術逐漸中國化。

塔內所存石碑有「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大唐三藏聖教序記」,佐證了大雁塔與絲綢之路佛教傳播的歷史。大雁塔內收藏的貝葉經,更是珍貴的佛教文物。

由於慈恩寺與皇室有關,所賜產業又豐鉅,可說是長安城內最具規模、最宏麗的寺院。所以,很多文人雅士皆來遊覽賦詩,遂有「曲江流飲」和「雁塔詩會」。

李治由太子到登上皇位,都多次來看,那些文臣百官又怎會不來?杜甫、岑參、高適、薛據、儲光羲也曾相約同登塔賦詩呢。

唐中宗年間,進士張莒遊慈恩寺,將名字題在大雁塔下,此舉引得文人紛紛效仿,尤其是新科進士更把「雁塔題名」視為莫大的榮耀。

當時,凡新科進士及第,除了戴花騎馬遍遊長安之外,還要一起曲江流飲,作詩品評,皇帝也必於曲江邊的樓上垂簾觀看。進士們會推舉擅書法者將他們的姓名、籍貫和及第的時間,用墨筆題寫在牆壁上留念,象徵由此平步青雲。

大雁塔現已成西安的著名古蹟及地標建築,連市徽的圖案也選了大雁塔的剪影呢。不過,我希望大家不要將焦點放在那號稱亞洲最大的音樂噴泉和優美的公園設施,多看一下那些碑石和題詩吧。

■雨亭 (退休中學中文科老師,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

星期三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