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勇 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 全國工商聯常委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談及發展目標,提到兩個時間點,包括到2022年,發展活力充沛、創新能力突出、產業結構優化、要素流動順暢、生態環境優美的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到2035年,大灣區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大幅躍升,國際競爭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一流灣區全面建成。《綱要》所訂的時間表相當緊迫,特別是離第一個時間點只有3年,香港是否已做好準備、登上這趟大灣區合作快車,令人關注。
《綱要》提出發揮香港-深圳、廣州-佛山、澳門-珠海聯合的引領帶動作用,深化港深、澳珠合作,加快廣佛同城化建設。放在大灣區強調協同效應層面上看,港深、廣佛、澳珠強強聯合的引領帶動作用,具有帶動大灣區活力充沛的鯰魚效應(Catfish Effect),這是指通過引入強者來刺激弱者變強的一種效應。港深、廣佛、澳珠強強聯合,基本上達至「同城化」(urban integration)效應,通過「基建對接,通關便利化,產業合作,服務一體化」,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最終實現區域一體化、提升整體競爭力。
對香港來說,深化港深合作不等於放棄「一國兩制」,反而是在保有獨特制度優勢下拓展發展空間。以歐盟各成員國的發展與規劃為例,「同城化」可見於荷蘭科爾克拉德和德國黑爾措根拉特,丹麥哥本哈根和瑞典馬爾默等例子。未來3年,港深須盡早推進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發展,達至某種「同城化」效應。
對粵港澳大灣區而言,如何盡快降低不同制度之間的交易成本,形成合作紅利,是各方需要解決的創新性難題。未來3年,香港應在大灣區體制創新發揮引領作用,創新合作體制機制,讓創新的動力充分湧流,讓市場主體活力充分展現。
未來3年香港既要發揮和利用自身的獨特優勢,在大灣區發展中擔當積極的角色,充分體現「香港所長,國家所需」;亦要將深化與珠三角城市的合作與促進本港產業升級、民生改善以及社會發展等「內功」有機結合起來,借助「區域所有」來彌補「香港所缺」。
《綱要》提倡,未來把大灣區打造成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這是一個更高的目標。粵港澳大灣區優質生活圈建設,集中體現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成為扎實推進高品質發展的示範。大灣區生態環境優美並成為優質生活圈,可拓闊港人的生活空間,使大灣區成為香港廣闊的腹地,香港更不能錯過融入大灣區優質生活圈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