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通識博客 > 正文

輸在起跑線 貧窮跨代傳?

2019-04-16
■部分貧窮兒童沒有合適的地方做功課。 資料圖片■部分貧窮兒童沒有合適的地方做功課。 資料圖片

今日香港+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香港一向予人繁榮國際都市的美好形象,但在這個光環下,身為社會未來棟樑的兒童,其貧窮問題卻逐漸浮面。這些「輸在起跑線」的孩子,生活和學習情況怎樣?教育局推出的「一生一體藝」項目,又對他們造成什麼影響? ■張揚

【新聞背景】小貧友達17.7萬人

香港政府公佈的《2017年貧窮情況報告》顯示,本地兒童貧窮率於政策介入前,由2016年的23%微升至2017年的23.1%;在恒常現金政策介入後,兒童貧窮率亦由17.2%,上升至2017年的17.5%。在2017年,有17.7萬名兒童生活於「貧窮線」下,按年增加5,000人。

政務司司長暨扶貧委員會主席張建宗解釋,兒童貧窮率上升的主因,是新增的貧窮兒童主要是較大型的在職住戶,大多與長者居住,而且只有一名成人工作,因而跌入貧窮線之下。

追不上同學水平 缺學歷難向上流

有本地社會團體早前進行關於貧窮兒童生活匱乏狀況的研究調查,訪問457名來自貧窮家庭的兒童及其家長,以了解他們的生活物質需要,如果他們有兩項或以上「需要但不能負擔」的項目,就會被定義為「匱乏」,最終推算出本港現時有逾20萬名兒童生活於匱乏環境中,佔貧窮兒童人口的89.5%。

不少生活在匱乏環境的受訪兒童均認為,他們的學習因此受到影響,多達76.2%的綜援家庭兒童無法參加課後功課輔導班,亦有68.9%及60.6%的兒童指他們不能參與教育遊戲和沒有合適的地方學習和做功課。該社會團體指,有關問題會出現「骨牌效應」,令基層兒童無法追上同級學生的學習水平,最終無法透過教育制度向上流動,造成跨代貧窮問題。

調查結果亦發現,有57.5%及23.5%的受訪兒童表示,自己沒有足夠的禦寒衣服和未能負擔每日三餐。

【概念鏈接】

.兒童貧窮率(Child poverty rate)

是指18歲以下的兒童貧窮人口佔整體兒童人口的比例。在香港,貧窮兒童是指生活在入息中位數一半以下貧困家庭的未成年人士。貧窮家庭一般面對收入偏低、失業、居住環境惡劣等問題,以致這些家庭兒童獲得學習和發展的機會,較一般兒童的少。

.貧窮線(Poverty line)

是指為應付基本生活的最低收入標準,低於這個標準的人士被界定為貧窮人口。制訂貧窮線能協助政府及社會掌握整體的貧窮狀況,從而制定扶貧政策及評估成效。香港現時以入息中位數的一半作為貧窮線。不過,有評論指,貧窮線以收入為單一指標,亦無考慮基本生活開支的需求,未能準確反映貧窮情況。

【小知識】

《兒童權利公約》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是在聯合國通過並具法律約束力、有關兒童權利的國際公約,確保所有18歲以下的兒童受到特別關愛和保護,並享有基本的權利,包括生存權、受保護權、參與權和發展權。締約國有責任推廣和履行《兒童權利公約》,而其實踐情況會由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會獨立專家團負責監督。

「一生一體藝」︰由教育局提出的項目,提倡每名學生在學習生涯中培養一種體育和一種藝術活動,除了希望學生發揮個人在體藝方面的潛能外,最重要的是培育他們正面的價值觀。

【多角度觀點】一生一體藝 全都要自費

1. 政府經濟顧問:育有兒童的本地住戶大多是在職住戶,他們的平均工資增幅為5.5%,但因「貧窮線」的增幅比5.5%高,介乎6.7%至12.5%,基本上他們是追不到「貧窮線」的增幅,因而跌至「貧窮線」以下的數字會有所增加。

2. 經濟學者:政府每兩年檢討一次法定最低工資,調整水平偏低,導致在職貧窮問題,也造成貧窮家庭兒童的出現。本港有五分一的兒童屬於貧窮,會對社會未來的發展有一定影響。香港政府解決兒童貧窮問題的措施跟不上西方,當局不應閉門造車,應採取及時的介入政策。

3. 社會團體:政府宜檢討現有的社會安全網制度,令貧窮兒童有更多機會滿足學業、生活及社交的需要。不少基層兒童面對長期病患、單親等困境,往往被社會大眾所忽視。

當局宜重新釐定最低生活水平,並改為按預設通脹率調整;此外,亦可增加綜援學習津貼金額和增設各項特別津貼。

4. 關注兒童團體:本港社會既要求學生接受「全方位學習」,又強調他們需要「一生一體藝」。然而,補習、興趣班、課外活動等,大都需要自費,貧窮學生難有足夠經濟能力應付。

政府宜全面在中小學推行小班教學,確立功課輔導和課外活動為教育政策的一部分,並把各項資助課外活動基金的受惠對象擴大至獲得半額學生資助的學童,以及增加對中小學課後學習的支援。

5. 社會學者:本地兒童貧窮情況惡化,政府若不及時改善其生活環境和學習機會,對他們的未來發展將帶來更大隱憂。不少育有孩子的家庭都租住私樓,經濟負擔巨大,加上託兒服務不足,容易導致跨代貧窮問題延續。現時,本地社會的兩歲或以下的託兒服務和兩歲至六歲的幼兒中心暨幼稚園服務不足,部分父母因要照顧子女而無法工作。政府宜為這些家庭增加家庭補貼,並參考外國引入負入息稅制度,若發現部分家庭的收入低於某個水平,便由政府當局主動向他們發放補助金,毋須家庭主動申請。

6. 立法會議員:綜援制度是政府支援貧窮家庭和貧窮兒童的最主要措施之一,但其中所包含的津助項目及相關金額,未有與時並進。

政府應盡快檢視及更新相關支援事項,例如增加貧窮家庭嬰幼兒參與學前訓練的資助;為中小學學童訂立參與學習以外活動的合理津助金額,以至讓不同年齡或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貧窮兒童,也有足夠的另類學習機會,以及裝備不同的技能。

7. 貧窮兒童:我和持雙程證來港定居的媽媽,居住在面積不足50呎的板間房。扣除每月3,000多港元的租金後,我們每月可以用的金額只剩下不足1,000港元。為了節省金錢,我每次買鞋均會買大一個碼,再放鞋墊,以便多穿幾年。

而且,每日只會吃兩餐,有時候吃不飽也不會告訴媽媽,因為我想幫她節省金錢,不希望她有太大的負擔。

【想一想】

1. 根據上文,說明兒童貧窮率的定義。

2. 根據上文,描述香港的兒童貧窮情況。

3. 參考上文並就你所知,說明香港的兒童貧窮問題將會造成什麼負面影響。試指出一項並加以說明。

【答題指引】

1. 此題是資料理解題。同學必須根據上文提供的資料,解釋什麼是兒童貧窮率。參考答案:兒童貧窮率是指18歲以下的兒童貧窮人口佔整體兒童人口的比例。在香港,貧窮兒童是指生活在入息中位數一半以下貧困家庭的未成年人士。

2. 此題是資料理解題。同學必須根據上文提供的資料,描述香港兒童貧窮率的最新發展,指出是上升或下降,並且加以說明。參考答案:香港政府最新公佈的《2017年貧窮情況報告》顯示,本地兒童貧窮率於政策介入前由2016年的23%,微升至2017年的23.1%;在恒常現金政策介入後,兒童貧窮率亦由17.2%,上升至2017年的17.5%。2017年,有17.7萬名兒童生活於「貧窮線」下,按年增加5,000人。政務司司長暨扶貧委員會主席張建宗解釋,兒童貧窮率上升的主因,是新增的貧窮兒童主要居於較大型的在職住戶,但大多與長者居住,而且只有一名成人工作,因而跌入「貧窮線」之下。

3. 此題是分析影響題。同學可參考上文提供的資料或引用自己的知識,說明香港貧窮兒童問題會帶來什麼不好的影響。參考答案:家庭經濟條件惡劣會衍生延續性的貧窮問題。

貧窮家庭的父母,教育程度一般不高,工作收入有限,難以負擔子女學校教育以外的其他技能培訓或補習機會,甚至未能有足夠的經濟能力來支持子女繼續升學,這局限了子女的學習機會和發展空間,難以提升競爭能力,長大後亦難以向上流動,形成循環不止的跨代貧窮問題。

【延伸閱讀】

1. 《社聯倡增補貼遏跨代貧窮》,香港《文匯報》,http://paper.wenweipo.com/2018/11/21/HK1811210039.htm

2. 《八成四人憂貧 窮忙族難出頭》,香港《文匯報》,http://paper.wenweipo.com/2018/01/05/ED1801050031.htm

3. 《滅貧需465年 兒童等不到的希望》,香港《文匯報》,http://paper.wenweipo.com/2017/12/18/GJ1712180005.htm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