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詩語背後】一潭日月品滄桑

2019-04-23
■日月潭涵碧樓外貌。 資料圖片■日月潭涵碧樓外貌。 資料圖片

江 鄰

杜甫有詩「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說的是洞庭湖。我這一潭日月,想說說台灣的日月潭。

日月潭湖面海拔748米,臥伏於玉山與阿里山之間,水面比杭州西湖略大,水深卻超過西湖10多倍。就海拔高度而言,日月潭介於高山湖泊與低地湖泊之間,別具韻味。作為台灣最大的天然湖泊,日月潭還以外來生物物種最多的淡水湖而聞名全島。

據記載,日月潭本是兩個單獨的湖泊,後因發電需要,在下游築壩,水位抬升,兩湖就連為一體了。潭中有一小島,遠望像浮在水面上的一顆珠子,當地閩籍漢人稱「珠仔山」,高山族原住民則名之「拉魯」,意為「確切的祖靈之地」。以此島為界,北半湖圓如太陽,南半湖彎如弦月,日月潭因此而得名。

日月潭之盛名,由來已久。然而,今天的日月潭,雖說是台灣景區,卻更像是台灣為了吸引內地遊客而設計的景區。對內地遊客來說,沒去過日月潭,就彷彿沒去過台灣。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這裡曾住過一位連接兩岸的重要人物。

我們一行是下午抵達日月潭的。連日來,台島陰雨綿綿,心都濕濕的,彷彿生出霉來。不曾想,一到日月潭,天卻放晴了。這個晴,因了冬日,也因了山區,而顯出特別的清涼來。這份清涼,讓晴空自帶一分爽朗。夕陽薄霧,鳥語清風,天空地闊,別有詩意。

晴山疊翠水籠煙

斜日醺風鳥語閒

極目波光爭艷處

一灣碧色入雲天

然而,我們此行終究不是為了山水。下車伊始,接待方就馬不停蹄地帶我們參觀日月行館。日月行館原為「蔣公行館」,蔣介石生前每年來此居住兩三個月,休憩迎賓,處理政事。1999年「9.21」大地震將行館徹底毀損,後來在原址上恢復重建,改名日月行館。

行館由一條石塊鋪就的步道環繞,步道起點寬敞平坦,蜿蜒至花園深處。這裡曾是蔣介石與宋美齡執手偕行、品茶用餐的地方。大地震時,僅有花園倖免。石徑被命名為「真愛步道」,道旁石刻「疼惜」二字,安放了製成手形的石椅,讓人聯想到蔣氏夫婦在這裡的歲月。五棵百年老樟樹,靜靜地訴說此間滄桑。

吸引內地遊客造訪的,當然不只是行館及其周邊設施,還有行館內陳列的蔣介石圖像資料。這些資料在內地很難看得到。一下子見到蔣介石這麼多的題詞,特別是那一手中規中矩的正楷書法,令我印象深刻。但我更感興趣的,是一份蔣介石遷台後與內地官方接觸的大事年表。據該表記載,國共雙方分別在1956年、1965年、1973年啟動了三輪高規格接觸。每輪接觸都歷時經年,兩岸統一幾近完成,而最後皆因波詭雲譎的內政外交局勢而功虧一簣。隨後,蔣介石、周恩來、毛澤東等當事人相繼去世,兩岸統一的人脈聯繫疏了許多,歷史留下遺憾。

走出日月行館,已是傍晚時分,導遊帶我們走馬觀花地看了看其他景點,如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文武廟,供奉玄奘大師頂骨舍利和釋迦牟尼金身佛像的玄奘寺,蔣介石為感母恩而建的慈恩塔等。由於時間匆忙,都沒留下多少印象。

晚上,就近住在日月行館旁邊的涵碧樓酒店。入冬的風,略帶了一絲寒意,輕輕吹拂,樹影搖曳。夜色是不知不覺中來的,漫過水面,浸入陽台、欄杆和窗欞。水天相接處,月慢慢升起,在慵然鋪展的漣漪上灑下點點銀光。冬月十三的月,並不是滿盈的,卻因冷雨新洗而分外乾淨,兔蹤桂影,清晰呈現,很有立體感。靜夜中,但見一輪寒鏡,浮在清澈的水面,緩緩挪動,如夢似幻,恍若仙境。

雨霽風輕夜入欄

水天共醉一輪懸

清輝玉影遙相問

誰伴今宵日月潭

月色透明,不忍入睡,獨自憑欄,思緒萬千。白樂天「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纏綿悱惻;我卻「欣逢冬月十三夜,明月如珠傾碧波」,也是癡了。想茪擗趧瑼澈e世今生,偶爾在椅背上打個盹兒,不知何時,月已西沉,曙色漸起。早餐後,我們就離開這裡,趕往下一站了。日月潭,以她最後的熱情,向我們坦露了純如處子般的晨光美景。

曙色飄然起遠天

熏風隨意漫山間

層峰托出彤彤日

萬頃清波醉錦煙

想來,與日月潭相遇不到一晝夜,卻送夕陽,賞皓月,迎朝日,獲得了一輪完美的日月體驗。天地開闔,人事滄桑,惟日落月升,月去日來,輪迴不已。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