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江學海 > 正文

【恒大清思】做人黑白分明 學習青出於藍

2019-05-10

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漢語不乏與顏色相關的詞彙,這些與顏色相關的用語,與中華民族的風俗習慣、歷史文化息息相關。如中國陰陽學說的五行:木、火、土、金、水,分別對應青(綠)、赤(紅)、黃、白、黑。以下簡述此五個顏色詞的一些文化意義。

中國文化認為白色有光明、明亮、正面、正確之意;黑色為黑暗、負面、不當之意。我們常說:「做人要黑白分明,分清是非黑白,切勿黑白不分」。句中的「白」是善良、正確、恰當的意思;「黑」就是指黑暗、邪惡或不應該、不正當的意思。如今「黑幫」、「黑社會」專指一些犯罪組織。我們又會批評過程不透明、不公開為「黑箱作業」,可見「黑」多代表負面的意義。「白」在中國文化,同時也代表喪事,所以喪事又稱「白事」,喪服至今仍是白色。這與西方文化不同,西方喪禮,眾人穿黑,新娘的婚紗才是白色。這點足證同一顏色在不同民族、文化裡,有截然不同的涵義。我們常以黑白作正反對比,偶爾也以紅黑為對比,比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赤即是紅,紅色在中國文化有吉祥、喜慶的意思。相傳巨大兇猛的年獸害怕紅色、火光、聲響,所以人們以這些東西驅趕牠 。流傳下來,人們每到春節,總愛穿紅衣,家家戶戶貼上紅色的春聯,又點燃大串的紅鞭炮。

現今華人社會依舊認為紅色代表喜氣、吉祥,中式裙褂就是鮮艷的紅色,我們也稱喜事為「紅事」。「紅」在詩詞裡常常借代為花:朱熹《春日》:「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李清照《如夢令》:「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春日》的「萬紫千紅」 指姹紫嫣紅百花開遍的春日美景。《如夢令》的「綠肥紅瘦」是指一夜風雨後,海棠花凋零,餘下海棠的綠葉。

青即是綠,綠色多與植物有關,象徵生機勃勃的春天,正如上文《如夢令》的「綠」指海棠的綠葉,詞人寫的正是春天景象。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生動傳神地以「綠」寫出春天生氣盎然。綠色本來自藍色,所以我們常說:「青出於藍」。蓼藍是可以提取靛青染料的植物,青色是從蓼藍裡提煉出來的,但顏色比蓼藍還深。後來便以「青出於藍」比喻學生勝於老師,或後輩優於前輩。

現代人知道黃加藍變綠,其實「青」可借代還沒成熟的綠色農作物,「黃」可借代成熟的穀物。「青黃不接」指舊糧已吃完,新糧尚未接上,比喻人才或物力前後接不上。時至今日,綠色不止與植物、春天有關,亦與環境、環保、健康有密切關係。綠色和平就是一保護環境的組織,現在愈來愈多人提倡綠色生活和綠色飲食。

黃象徵土,是大地的顏色,與黃金顏色接近。隋唐時期,崇尚以黃為貴,黃色長期成為尊貴的顏色。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開始,「黃袍」成為皇權象徵。詩詞的黃花多指菊花,如李清照《醉花陰》:「莫道不銷魂,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與蘇軾《九日次韻王鞏》:「相逢不必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兩者的黃花均指菊花。蘇詩的明日指重陽節後,意指重陽節欣賞菊花最能景與情會,若錯過時令就毫無興味。後來以「明日黃花」比喻過時的事物。雖說黃色是尊貴之色,但日常的「黃」可指變舊或過時,如「人老珠黃」。 ■陳潔珊 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高級講師

隔星期五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