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美術家》相隔26載復刊 望逆勢中拓展更廣交流平台

2019-05-21
■集古齋展覽現場。■集古齋展覽現場。

四月,正值春季,世界彷彿有一種重生的景象。相隔26載,《美術家》雜誌也趕在本年的四月迎來它的重生。1978年4月,《美術家》由香港著名藝術評論家、作家黃茅(蒙田)在集古齋的全力支持下誕生,誕生那天簡單而隆重地震撼藝術界,這一次復刊它再次給關注藝術的人一個嶄新的驚喜。

以「背靠祖國、扎根香港、面向全球、走向未來」為宗旨,《美術家》一共分了十四個欄目,講求在學術性、專業性、知識性以及普及性裡面取得平衡,在全面涵蓋傳統藝術、平面藝術、鑒賞藝術、市場經營,甚至加進新媒體的資訊,希望吸引不同類型的藝術家和年輕人,一同進入新時代。■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儀雯

「《美術家》的復刊對於集古齋、香港的藝術家來說都是一件大事。香港的刊物伴隨荌禤a改革開放的步伐應運而生。在那個充滿變革的年代裡,承載荋X代中國藝術家的光榮和夢想。」日前集古齋的總經理趙東曉在《美術家》的復刊儀式暨「美術沙龍」論壇裡首先致辭,他表示這是一個關心《美術家》的人熱切渴望的時刻。

當天,中聯辦副主任楊健,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副特派員趙建凱,台灣著名畫家、藝術評論家、《美術家》雜誌顧問何懷碩,香港藝術館館長鄭煥棠,香港美協主席、著名畫家林天行,中國書法家香港分會常務副主席、詩人、作家李大洲,香港期刊傳媒工會會長、《紫荊》雜誌社社長、總編輯楊勇,香港饒宗頤學術副館長、《美術家》雜誌顧問鄧偉雄,澳洲美術家協會、書法家協會主席翁真如,香港聯合出版集團董事長、《美術家》雜誌社長傅偉中等人亦作為主禮嘉賓,出席支持復刊儀式。

百年五四添復刊新意

是次復刊恰逢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百年紀念,也是去年剛度過百年校慶的中央美術學院開啟新的美育大計的第一年,特意邀請到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擔當《美術家》的特約顧問以及撰寫開篇專題。首屆的論壇裡,《美術家》雜誌總編輯孫立川主持,邀請到著名社會學家、教育家、書法家、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金耀基,著名文學研究家、作家、原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所長、香港科技大學訪問學者劉再復以及香港饒宗頤文化館名譽館長、聯合出版社集團前總裁陳萬雄,一同從五四運動的視角出發,三個人從三個不同的角度思考,探討大家共同關注的話題:五四運動開啟的中國現代美術教育,在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的意義。

「五四是整個中國的文明改變,我們已經走出了農業文明的時期。無論在生活方式、人生觀或世界觀,我們都走進了新文化的100年。」金耀基認為中國因茪郊|運動的關係,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它絕對是一個讓思想進步以及在學術性的現代化影響。他繼續強調,「不管你怎樣去看五四,沒有一個人當年不受五四的影響。」而《美術家》恰巧趕上了本年度這個時刻復刊,贏得了雙重並且非凡的意義。

《美術家》逆流而上

去年在集古齋60周年的晚會上,雷子源再次提出《美術家》復刊的要求,當時有幸得到各種條件的眷顧:經濟發展、藝術家地位提高、懂得欣賞藝術的人越來越多,而且香港實行「一國兩制」,同時作為一個國際大都市,對全世界開放,配合天時地利人和,《美術家》終於得以復刊。

「1992年內地美術界有很大的變化 ,改革開放以後國家慢慢有錢了,人們對於美術的態度也有所改變。」孫立川憶述1992年《美術家》因為種種原因停刊,然而其後復刊的聲音不斷。它曾經在1999年擬復刊,當時還邀請到饒宗頤和關山月題復刊的賀詞,最後還是沒有成功。「2002年網絡出現的時候談復刊就更難了,年輕人不會去看美術信息,除非是專業或者專門去研究的人。」面對社會環境的變更,關心《美術家》的人反而有增無減,更選擇在資訊發達的社會裡面逆流而上。

時代已經變遷,雜誌在社會上的地位有所改變,孫立川意識到《美術家》復刊不能再墨守成規。「雜誌不景氣的情況下我們偏偏在這個時候復刊,因此我們會與時並進,跟荇犮N脈絡跳動,最重要的是為藝術界保留一個平台。」孫立川盼《美術家》全面拓展海峽兩岸暨香港的交流平台 ,將舉辦更多美術家沙龍、畫展、教育活動等,給香港市民和全球各地的人一個藝術交流的平台。他還提到,作為一個商業機構要靠經營,不能單單靠集古齋把它養起來,因此團隊致力將《美術家》辦得更有自己的特色,吸引更多讀者,望做到收支平衡。「雜誌需要一兩年的時間,才能塑造出自己的形象和建立出自己的風格。」孫立川坦言《美術家》第一期定位頗高,因為希望能夠保持姿態,不去迎合市場,但是對於它的拓展仍然充滿盼望和信心。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