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柴婧)舞台上,12名樂手的手指於樂器氣孔上飛快跳躍,身體隨節奏輕微擺動,以多層次具默契的演奏,組合成時而輕快、時而溫婉、時而激昂樂曲。由12名年輕學士及碩士生組成僅8個月的香港演藝學院木管室樂合奏團,憑藉對藝術夢想的執着,在沒有指揮的情況下,上月於泰國國際管樂交響樂大賽公開組決賽出色地完成多首極具藝術性的曲目,一舉奪得第一名為港爭光。
今屆泰國國際管樂交響樂大賽公開組共41支隊伍進入初賽,當中16支隊伍經過選拔晉身在曼谷舉行的準決賽,最後選出五強進入總決賽。
演藝學院木管樂、銅管樂及敲擊樂系主任姚桑琳在今學年初選拔12名主修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及圓號的學士及碩士生組成演藝木管室樂合奏團,他們為是次大賽密集練習4個月,最終勇奪冠軍,獲得20萬泰銖獎金。
聽他人演奏 磨合見默契
演藝日前安排樂團作示範演奏,多名成員亦有受訪,其中音樂碩士二年級生廖思慧,本科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並曾於廣州交響樂團任職業樂手。
她直言,樂團人數眾多背景不同難免會出現分歧,但大家都懂得擱置爭執,聆聽其他人的演奏,從而深化反覆討論,往往可發現另一種演繹也別有風味,愈磨合愈見默契。
廖思慧又說,因為團員目標相同,希望能有精彩演繹,在總決賽前特別加大練習力度,每天苦練3個鐘,儘管面臨場地變換造成的對聲音大小把握不足等挑戰,但都一一克服,最終以超水平發揮奪冠。
參賽拓眼界 盼續音樂路
曾多次在國際賽擔任評判的姚桑琳表示,演奏技術、藝術層次、表達力、未來發展潛力等都是音樂比賽評判的標準。奪得第一名後,數名受訪同學都倍受鼓舞,亦都開闊了眼界,他們希望未來能繼續在音樂路上探索學習。
演藝木管室樂合奏團在是此比賽中,共通過錄製視頻和現場演奏的方式,演繹四首曲,包括理察.史特勞斯作曲的降B大調組曲第三樂章《嘉禾舞曲》,劉鐵山、茅沅作曲、嚴可欣、陳敬熙編曲的《瑤族舞曲》等。該團部分同學將於下月6日及14日,參與演藝學院35周年「協奏曲盛宴」音樂會,兩場音樂會皆免費入場,入場券可於演出前半小時在演藝學院票房索取,先到先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