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新聞透視眼 > 正文

【冷門學問】海陸空蒐基因 研龜不必捉龜

2019-05-23
方健恩在野外採集水樣本。受訪者供圖方健恩在野外採集水樣本。受訪者供圖

大學專家學者孜孜不倦地探究學問,幫助我們了解浩瀚世界的方方面面。而除了深具應用前景的領域,在一般人眼中未必立竿見影的「冷門」研究範疇,對豐富人類對世界的認知,積累文明財富亦影響深遠。為開拓年輕一代對研究的興趣,並向默默貢獻的研究人員致敬,香港文匯報推出全新的「冷門」學問系列,向大眾揭開鮮為人知又意義重大的研究發現,帶領讀者領略箇中妙趣。

治學多年的學者,慣常要追求推動社會進步的大學問,嶺南大學核心課程及通識教育辦事處科學教研組助理教授方健恩則心甘情願與「龜」為伴,帶着對動物由衷的熱愛之情,投身鮮有人關注的追蹤淡水龜的研究。事實上,亞洲淡水龜被肆意捕食和販賣已瀕臨絕種,保育迫在眉睫。為了追蹤淡水龜的身影、搜集資料並加以保護,研究人員以前要放籠捉龜,一天最多只能在兩處「佈陣」,且常常無功而返。方健恩首次從外國引入「環境DNA」概念,嘗試直接從水中收集龜留下的DNA,10分鐘即能拿到一個水樣本,有望大幅提高科研及保育效率,幫助生物保育。■香港文匯報記者 柴婧

香港有5種原生品種淡水龜,包括:三線閉殼龜、大頭龜、中華鱉、眼斑水龜、草龜。方健恩認為香港相關的保育情況良好,但卻有不法之徒會在港捉龜販賣,也會有外國龜種因為運輸、私人飼養、放生等原因而進入香港水域,破壞生態平衡,故全方位加強保育實在刻不容緩。

獲撥款測港用「EDNA」成效

方健恩引入先進的「環境DNA」概念,全名是Environmental DNA,簡稱EDNA。EDNA就是從各種環境樣本如土壤、海水甚至空氣中收集DNA,而非單從生物體直接取樣,相關技術在外國已研究了7年,已證明EDNA有助尋找包括龜在內的多種水生脊椎動物。

方健恩早前獲「優配研究金」及「傑出青年學者計劃」撥款,2016年9月開啟為期4年的研究項目,首次將EDNA引入香港,測試其在香港使用成效,有望提高科研效率,「我的目標是改進目前的EDNA方法,藉以尋找、監察和保育香港淡水龜。」

知龜行蹤 有利保育

研究龜逾17年的方健恩,對捉龜的困難感受至深,「我曾經一個月每天放籠,但最後只捉到三四隻龜。」為能拿到龜的DNA樣本,無論多麼崎嶇的山路研究人員都至少要攀爬兩次,一次是早上去放籠,一次是翌日去收籠,但無奈的是常常一隻龜都捉不到,對研究人員的體力和精力都是極大的損耗。

方健恩相信EDNA技術能解決這個問題,它較傳統方法更快速、成本更低,且偵查敏感度較高,「動物在這裡,牠的DNA就在這裡」,生物會在環境中遺留皮膚、血液等細胞,故方健恩通過發現這些線索,過濾當中的細胞,然後利用聚合酶鏈反應的標準實驗室技術,便可證明生物在這裡生存過,「龜的種類大概有300多種,差不多已經全部知道牠們的DNA,所以,能很快比對出在某個水域出現的是哪一種龜。」知曉龜的行動軌跡,就能更有針對性的對牠們進行保育。

善用公眾科學 老幼齊蒐樣本

受溫度、酸鹼度、水流速度等影響,DNA在水中一般能停留一周,方健恩指EDNA有一個優點就是非科學家也能收集樣本,為了把握這黃金一星期,他打算採用公眾科學(Citizen Science)的方法,廣邀學生和長者參與樣本收集,「方法很簡單,我們提供一次性容器和溫度酸鹼度檢測儀,參與者只需要在一個水域的四五個地點取水並紀錄,取樣就完成了。」

目前,方健恩計劃用3年時間收集香港近50個河流及湖泊四季的水和泥土樣本,以檢測環境對EDNA的影響,並同步收集對照實驗中的數據,日後加以比較;未來他希望不僅能透過EDNA捕捉龜的足跡,還能掌握龜的數量,以更好地幫助保育香港生態環境。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