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新聞透視眼 > 正文

【特稿】學生親親自然 增對科學興趣

2019-05-23
經過過濾,龜皮遺留在過濾網。香港文匯報記者柴婧  攝經過過濾,龜皮遺留在過濾網。香港文匯報記者柴婧 攝

在美國讀大學時,於大自然中開展的生物課成全了方健恩與淡水龜的緣分,而他認為,若在香港讀科學會很辛苦,需要閱讀很多書,所以許多香港學生很怕讀科學。於是他在嶺大開設了類似科目,帶領一班文科生走進大自然,認識動物,「只有自由地親近大自然,才能對它產生興趣。」

不過,要讓學生真心愛上大自然也需要一點時間。由於港生很少接觸動物的機會,他們第一次見到青蛙就會大叫,「如果多見幾次,我想就不會那麼緊張了。」

他的這堂課安排在每逢周五下午1時至5時,起初他很擔心學生會急着放學,「可我發現,即使到了下課時間,學生亦會慢慢地欣賞大自然,他們真的是有興趣。」

在美國長大的方健恩認為,美國的科學教育做得比較好,可能跟學生的升學壓力較小有關。他建議學生有機會多行山,接觸大自然,接受「環境教育」(Environmental Education),也會增加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香港文匯報記者 柴婧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