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 輝
話說柏格森的直覺論述,就認為分析及重組的方法其實乃還原方法,將要了解的事物分析、分解,還原基本的、獨立的、已知的元素,再透過了解基本元素及外在關係,將元素再組合,諒可達至對事物的認識,此為還原法;比如要了解機械鐘,就要將之拆開,分解為齒輪,透過了解齒輪之間的相互關係,再將此手元素重新組合為機械鐘,即可了解機械鐘。
此一機械鐘重新組合,與未分解的機械鐘並無分別,分析及重組對認識靜止或無機的物質大有幫助,但卻不可了解生命,例如要了解一隻青蛙,若將牠分解為基本部分,再將分解的基本部分重組,原先充滿生命的青蛙可能就不再復見了。
掌握真實時間或生命實在,僅可透過直覺;何謂直覺?柏格森認為理智可用語言概念解釋,但直覺乃生命內在體驗,直覺及其所把握的形而上實在不可言說,此所以直覺為神秘經驗;理智在事物外面,直覺則為感應或同情(sympathy),藉此投入對象之內,以便與無法表達的相契合;簡言之,直覺乃並無利用概念為媒介,切入事物之內的直接掌握,直覺即認知者對客體感應,融入客體內,與客體融為一體。
直覺亦為同情體認(empathic identification),柏格森以小說為例,小說家欲寫小說,如只站在旁觀者立場,就不能流露主角的真感情;但如融入角色,作者與主角融合,遂流露角色感情;另外,柏格森認為理智為了功利或實用,為了自我生存(survival)或適應環境,此所以理智為了功利而非為了認識真理;直覺並非為了生存及功利,其實乃純粹感應;柏格森遂有此說法:「直覺指並無利害關係(disinterested)、具有自我意識的本能。」
直覺為哲學方法,認知者可體證形而上的真實,此即真實的時間「綿延」,並非平常的時間;此為量的時間、抽象的時間、數學的時間、空間化了的時間,而真實的時間為質的時間,關乎實際事物(actual entity)或實際生命的時間;柏格森認為綿延並非數學時間或空間化了的時間,如空間中的線段,由點組成,點與點間分離或非連續,而綿延卻連續的(continuous),當考慮特殊例子,即自我意識流,就會發現前一瞬間的意識與後一瞬間的意識並非分離,而「前後通貫、密密綿綿、前延入後、後融納前之一體」。
詹姆士嘗言,新經驗對先前經驗攝取(appropriate)而導致,此為經驗記憶與累積;意識如此,宇宙中事物亦如此,故此「綿延」乃時間的連續流動,亦為不斷創新歷程;數學時間同質,前一瞬間與後一瞬間完全相似而並無分別,真實時間即生命創造,從而產生新異性(novelty),前一瞬間與後一瞬間或很不相同,比如新物種(species)出現,因而異質,即宇宙生命的連續流動及創新歷程;宇宙的真實就是「綿延」,本質就是「生命衝動」(elan vital),此為普遍宇宙生命的無限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