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敏迪
流入日本的《十節記》載:「五月五日荃纏。昔高辛氏子乘船渡海,急逢暴雨,五月五日沒海中,其靈成水神,令漂失船。或人五月五日,以五色絲纏投海中。荃纏變化成五色鯁龍,海神惶隱,敢不成害,後世相傳。」和《西遊記》中的魔怪多半來自天庭一樣,傳說中的惡神也多半是古帝王之子,高辛氏帝嚳之子成了作惡的水神,人們用能夠化龍的荃纏驅趕這個惡神。五月五日恰巧也是後來屈原投江的日子,人們投子於江中,這應該是荃纏遺風的流變。司馬遷說《離騷》:「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 」,無論是屈原之前還是之後,荃纏、子,永遠牽繫茈螻釭滷◎P。每逢端午多風雨,傾淚沅湘汨羅邊。蒲艾流水角黍香,至今猶誦天問篇。時晴時雨中,經夏口入長江,到鄂城過漵浦,然後到達了汨羅江。
從楚國的郢都故城出發,踏上屈原被流放的行程,一路行走一路讀《楚辭》。見幾位老先生居然還在玩端午鬥草,一邊在討論荅究竟是何香草。荃亦稱蓀也許是對的,陶弘景說:「東溪側,有名溪蓀者,根形氣色極似石上菖蒲,而葉無脊。」可是溪蓀就是蓀或者菖蒲嗎?日本人稱子為「茅卷」由來很久,其他還有「菰卷」之類的,無非是區別捆裹子的材料,而且「卷」也就是「纏」的意思。那麼荃會不會就是香茅草?這個問題仍然需要關注。《文心雕龍》說:「才高者菀其鴻裁,中巧者獵其艷辭,吟諷者銜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屈原作品中的香草學問之博遠,不要說是童蒙,就是大學者也未能盡知。
來到岳麓書院前,見大門上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論語》:「唐虞之際,於斯為盛。」而《左傳》說:「雖楚有材,晉實用之。」推敲起來也感慨頗多。伍子胥、申公巫臣、白起都是楚人,卻都成了打擊楚國的重要力量。 楚材之盛值得驕傲。令人胡思亂想的是,如果人才都是熱衷於內鬥弄權之才,「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對楚國來說,豈不更加糟糕?尋找發揮能力的機會無可厚非,然而,他們與屈原相比,究竟缺少了點什麼?
《左傳》記載:晉楚爭霸,蔡國聲子,為了幫逃亡晉國的伍舉重回楚國,要回答楚令尹子木所問:「晉大夫與楚孰賢?」他偷換概念地回答:「晉卿不如楚,其大夫則賢,皆卿材也。」子木是大夫中尊貴的卿,所以晉卿不如楚,先讓子木滿足一下虛榮,然後就是「雖楚有材,晉實用之」這句話,還說晉國「用楚材實多」。
伍舉的岳父公子牟逃亡,楚人以為「伍舉實送之」。於是他也只好逃亡去了晉國。但聲子卻把楚臣投晉的原因,歸結為楚國「刑濫」,並舉得四個例子。首先是繞角之役,晉楚兩軍戰於繞角,晉軍將敗,逃亡至晉國的析公出主意說:「楚師輕窕,易震盪也。若多鼓鈞聲,以夜軍之,楚師必遁。」結果夜戰中果然「楚師宵潰」。《國語》的記載是,楚莊王即位時未滿二十歲,申公子儀覆為師,王子燮為傅。王子燮在爭奪令尹之職中敗給了成嘉,就趁令尹成嘉出兵伐舒之機,使人行刺成嘉而失敗。權臣當道,楚王受人擺佈,有人譖害站在王一邊的析公,他見不妙就奔晉了。其次是晉楚彭城之役中將敗的晉軍,在雍子的策劃下反敗為勝。雍子是因為「父兄譖雍子,君與大夫不善是也」,而逃亡晉國的。再次是巫臣讓楚國疲於奔命,他奔晉是因為魅力太大的夏姬所致。陳國亡後,楚莊王「欲納夏姬」,巫臣曰:「不可。」大臣子反欲取之,又被他阻止,楚王把她給了連尹襄老,連尹襄老死後,「其子黑要蒸焉。」而巫臣暗地裡也在做周密的謀劃,他指使她回鄭國娘家,自己便隨之娶了她而奔晉。要不是楚共王即位後,子反等人殺了巫臣族子,他也不會去「教吳反楚」。最後是鄢陵之戰,楚軍有晉國叛臣伯州犁任大宰,晉軍則有叛楚的苗賁皇,晉厲公採納苗賁皇的建議而使楚軍受挫。四個例子都是楚國貴族之間為爭鬥所導致,令尹斗越椒起兵殺死了大司馬蒍賈,楚莊王又殺死了令尹斗越椒,其子苗賁皇才逃亡去了爭霸對手晉國的。聲子的一套說辭,繞了個縱橫捭闔的大圈子,可謂開戰國縱橫家之先河。其結果是楚王聽了令尹子木的敘述,「益其祿爵而復之」地把伍舉招了回來。
《戰國策》有一段蘇秦對楚國的分析:「楚國之食貴於玉,薪貴於桂,謁者難得見如鬼,王難得見如天帝。」他還說:「今王之大臣父兄,好傷賢以為資,厚賦斂諸臣百姓,使王見疾於民,非忠臣也。大臣播王之過於百姓,多賂諸侯以王之地,是故退王之所愛,亦非忠臣也,是以國危。臣願無聽群臣之相惡也,慎大臣父兄;用民之所善,節身之嗜欲,以百姓。人臣莫難於無妒而進賢。為主死易,垂沙之事,死者以千數。為主辱易,自令尹以下,事王者以千數。至於無妒而進賢,未見一人也。」如此,豈不令人絕望!
屈原的《天問》對以往天命之類金科玉律表示了懷疑和否定,總結出世間萬事相反相成,興亡得失的根本在於賢才向背的道理。但流失的楚才以及無助的楚民,也有他們自身的不足。屈原香草美人的忠君的背後,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家國和民眾在他心裡,這就是他的博遠之所在。為此他不惜以死來做出一個榜樣。因為總有一天人們會明白他,也明白造成楚國令人沮喪的局面,也有他們自己無知和逃避的責任。
坐船溯長江而上,經秭歸江面時,岸上傳來激揚的號子聲:「三閭呀大夫哦,聽我講哦,你的呀美名呀,傳四方哦,年年呀一到哦,五月五呀,招你的魂魄呀,回故鄉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