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歷史與空間】當糭子、龍舟擁抱詩歌

2019-06-04
■香港龍舟大賽。 作者提供■香港龍舟大賽。 作者提供

馬承鈞

端午節,神州處處糭葉飄香,龍舟大賽紛紛鳴鑼。電視機前,人們邊吃糭子邊看端午節目,糭子也是五花八門——從傳統的筧水糭、蛋黃糭、蟹肉糭到新興的鮑魚糭、水果糭、七彩糭……熱鬧非凡、精彩紛呈,端的是一個好吃好玩的端午節!

端午節,是春節、中秋和元宵節之外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它又名端陽節、沐蘭節、女兒節、重五節、五月節、艾節、夏節等等,我認為,它更是名副其實的詩人節或詩歌節。

江浙一帶,端午節原是紀念春秋時期的伍子胥的。伍子胥(公元前559-前476年)原籍楚國,因父兄被楚平王所殺,就投奔吳國、助吳伐楚,因屢建奇功當上吳國大夫。他率軍攻入楚都郢城(今荊州)後,掘墓鞭撻楚平王屍三百,以報殺父之仇。夫差繼位吳王後,吳軍大敗越國,越王勾踐求和,伍子胥建議徹底消滅越國,以除心腹之患。剛愎自用的夫差不聽,吳國太宰伯嚭受越國賄賂,更以莫須有之名陷害子胥,夫差信之,竟令伍自刎。一代忠良伍子胥臨死前悲呼:「我死後,請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國都東門,親眼目睹越軍入城滅吳!」遂拔劍自盡……端午節因此成為江南人民紀念伍子胥的節日。

紹興則有端午節紀念東漢孝女曹娥一說。曹娥(公元130-143年),上虞人,父親曹盱在五月五日迎「濤神」伍子胥的祭祀活動中不幸溺於舜江(今曹娥江),數日不見屍體,年僅十四歲的曹娥晝夜沿江號哭尋父,17天後也投江而去。5日後曹娥屍體浮出水面,她還緊緊抱着父屍。此事不脛而走而廣為傳頌,上虞縣縣令度尚被曹娥孝行美德感動,下令立碑紀念,讓其弟子、文學家邯鄲淳作「誺辭」頌揚。後來,曹娥的家鄉更名為曹娥鎮,殉父的舜江改稱曹娥江,並建以寺廟紀念。今天紹興還有曹娥廟和曹娥墓。高達兩米、經歷近兩千年風雨滄桑的曹娥碑依然保存完好,吸引着天南海北的遊人。

最有意義的端午節起源,則莫過於紀念大詩人屈原了。屈原是楚國太傅和三閭大夫,他空懷報國之志,屢遭讒毀迫害,公元前278年5月5日(農曆),62歲的屈原在湖南汨羅江縱身一跳以死明志。為祭祀屈原,哀傷的群眾自發往汨羅江裡投糭子,爭相划船去營救,由此逐步形成每年5月初五吃糭子、賽龍舟、喝雄黃酒的風俗。

唐代是文化特別是詩歌空前繁榮的時期,紀念詩人的端午節自然成為隆重的節日。誠如文秀《端午》一詩云「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說明至少自唐代起,人們就把「萬古傳聞」的端午節當成紀念屈原的節日了。如今我國政府十分看重端午節文化內涵,不僅定為法定假日,還列入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宋代名流也都有端午入詩。歐陽修有詞《漁家傲》,將民間過端午的情景描寫得十分傳神:「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糭,金盤送……」蘇軾也有《浣溪沙》詞:「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端午節賽龍舟,最與屈原有關。唐人盧肇《競渡詩》云「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宋人余靖《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詩曰「龍舟爭快楚江濱,吊屈誰知特愴神」,寫的都是賽龍舟的真實情景。龍舟上戰鼓擂響的,正是屈原的悲壯的詩句啊——「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離騷)、「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故將愁苦而終窮」(涉江)、「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夫)、「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衣;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漁夫)……

如今香港是龍舟競划最活躍地區之一。每年3月至12月,月月都有龍舟競賽。1976年港島首次舉辦具有現代意義的龍舟比賽,將龍舟文化推向世界,吸引了大量海內外遊客。今年6月14日至16日,以慶祝建國70周年為主題的第十屆「香港龍舟嘉年華」將在維多利亞港開啟。據介紹,本屆國際龍舟邀請賽將有近180支來自16個國家和地區的龍舟隊5,000名選手參賽。其間還設有體現香港特色的手作集市、街頭美食區和人造沙灘及水戰區、陸上龍舟賽等「親子遊樂」活動。本屆龍舟嘉年華由香港旅遊發展局和中國香港龍舟總會主辦,中國建設銀行(亞洲)冠名贊助。

時間改變一切,端午節紀念屈原的本意卻亘古未變。讀張耒《和端午》:「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梅堯臣《五月五日》:「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不難看到作者對詩人的深摯的追憶與懷念,讀這樣的詩歌,誰不為屈原無畏不屈的英雄主義扼腕?!

被朱自清譽為「中國抗戰前唯一愛國新詩人」的聞一多,對屈原更是尊崇有加,深有研究。1943年端午節,聞一多在昆明出版《端節的歷史教育》一書,指出端午的起源雖然源於吳越民族對龍的崇拜,遠在屈原以前就已存在,將端午節與屈原聯繫起來雖然是個「謊」,但哪有比屈原的死更有紀念意義?他說:「把端午與屈原這位追求理想、反抗現實的詩人聯繫起來,實在是一個天才的偉大創意,是誰首先撒的『謊』,說端午起於紀念屈原?我真的佩服他那無上的智慧!」

1945年,聞一多又在《詩人節特刊》上發表《人民詩人屈原》一文,他說︰「古今沒有第二位詩人像屈原那樣曾經被人民熱愛……端午節是人民的節日,屈原與端午節的結合,便證明了過去屈原是與人民結合的,也保證了未來屈原與人民還要結合……屈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有充分條件稱為『人民詩人』的人!」正因為聞一多等文化人的奔走呼籲,在70多年前的抗戰歲月,端午節曾被定為詩人節,當時每年5月端午都舉行隆重的詩人節慶典,在重慶的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還舉行盛大的紀念屈原詩歌朗誦會,為激勵全民抗日作出重大貢獻!

聞先生所處的歲月,正是中國人積貧積弱、受盡欺壓蹂躪的年代,所以他特別看重紀念屈原的端午節,並以詩人的激情和戰士的使命,竭力謳歌和宣揚屈原「恐皇輿之敗績」、「哀民生之多艱」的高尚氣質。我們今天過端午,不能局限於吃糭子、觀龍舟等表象,應該讓年輕人真正了解端午節和它作為詩人節的深厚內涵,積累更多實現偉大中國夢的正能量才好! 當糭子擁抱龍舟,龍舟追逐詩歌,我們有理由確信:端午節就是中國的詩歌節,在強調文化自信的今天,這一理念必將深入人心!正是——

糭葉芳香飄九天,

龍舟競渡追屈原。

今日重溫離騷曲,

文化強國更有源!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