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書若蜉蝣:柏格森與生命衝動

2019-06-01

■ 葉 輝

話說柏格森從生命、時間、自由的連接處茪漶A斷言全新的形而上學乃時間與自由相結合,力圖超越科學與理性,以「生命衝動」為「存在」的基本理由,創立現代生命哲學,對上世紀的哲學、文學、藝術產生極大影響;法語中有一個詞Bergsonvogue,或可譯為「柏格森時尚」。

有史家描述,聽柏格森講座乃巴黎時尚,因他的思想相當抽象,法國當代最出名的哲學家德勒茲甚或喊出「回到柏格森」的口號;世界萬物、人生百態或猶如黑格爾(GWF Hegel)哲學體系所論述的,乃精神走向精神的自我認知;羅素將哲學分為感情哲學、理論哲學及實踐哲學,「實踐哲學即一些哲學,將行動視為最高的善,認為幸福乃結果,而知識僅為完成有效活動的手段」;他認為柏格森即此類哲學的代表。

傳統哲學的主要命題,就是探尋及回答,何謂「存在」?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認為,正是對「存在」的驚悚喚醒世人的哲學意識;只要從日常的勞碌中有機會喘息,可看看天空星漢燦爛,看看大地豐饒富麗,看看身邊生死愛恨糾纏,就會問,萬物何以「存在」?我是誰?甚至會想,萬物都「存在」,但「存在」到底是什麼?此為哲學的本體論問題。

對柏格森而言,宇宙原初的實在(primitive reality)乃活動(movement),而「宇宙由(無生命的)物質對象所構成」;此圖像僅為理智所虛構,他將「生命衝動」視為意識或超意識(supra-consciousness),猶如火箭之推進,熄滅的殘餘碎片則下降為物質;他提到意識要入睡,就像繭蛹在繭中預備翅膀,從而準備高飛。

何以此時要重讀時而詩化又時而艱澀的柏格森呢?真是一言難盡了,其實那與時間或時間單位不無關係,比如說,世人所說的上世紀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五十年代乃至九十年代,以長達十年作為一個階段,當中的變遷何其複雜,或者四十年代之中不無三十年代或更早階段的痕跡,要是一旦談論到八十年代,那就不僅為1971年至1979年所發生的事件及史實,更兼涉四十年代,及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以來的文化及社會思潮,當中不免牽涉意識或超意識;此時重讀柏格森論述時間的著作,受益不盡。

柏格森復有此說法,「意識之雙重形式(指理智與直覺)由於真實之雙重形式(指物質與生命)而起」;因此宇宙雖為「生命衝動」,亦有靜或物質性一面,為生命之流所呈現逆反傾向,從「生命衝動」流出,此為生命凝聚為物質;但宇宙並無絕對靜止之物,物質僅為「生命衝動」或意識之暫時入睡,像繭蛹在繭中預備翅膀,準備生命之創造與高飛,物質本來具有「生命衝動」,只暫時入睡,處於潛睡狀態,故此他的生命哲學乃一元論(monism),但由於生命與物質有相抗的傾向,因此亦有二元論成分;他亦稱「生命衝動」為上帝,因上帝根本為自由的創造,他對西方哲學家如懷德海(A. N. Whitehead)、德日進(Teilhard de Chardin)等有很大影響。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