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振輝 香港資深出版人
有個成語叫「自圓其說」,原指說話的人能使自己的論點甚或謊話沒有破綻。筆者卻有這樣的詮釋--身份高的人往往把自己看成「通天曉」,無論什麼話題或有人問他什麼,他不懂也會給出一個他認為合理其實大有可能錯誤的解釋。基本上,所提供的解釋絕少機會被質疑,於是每次均可蒙混過關。又有個成語叫「囫圇吞棗」(「囫圇」讀「忽輪」),意思是棗子不加咀嚼就整個吞下去;比喻做事不加思考、籠統含糊。後來,此成語用來比喻讀書或做事不求甚解、不加分析便籠統地接受。上述兩個成語正好用來評價近年某個以「趣味廣東話」作賣點的長壽電視特輯中被邀請作嘉賓主持的一些大學中文系講師以及香港掌故對粵語的認知。
話說,近期有一輯講到一個廣東俗語:有骨落地
有位以掌故身份出現的嘉賓主持有如下的解說:
食嘢唔畀錢,伙記們會打到你跌落地甩皮甩骨。
(吃霸王餐的會遭伙計打至滾在地上遍體鱗傷)
筆者看後與友人分享此君如何「自圓其說」,大家不約而同作出同一反應--「笑到碌落地」(捧腹大笑)。「有骨落地」其實指舊時請客一定要夠體面,幾可保證有「骨頭」(魚骨、雞骨、豬骨等)落地,後指一頓豐富餐食。現今也借喻某人說話「有骨」,亦即話中有話、引有所指。
又有另一輯講到那個廣東人用來形容「嫁唔出」(嫁不了)的女子的一個謔稱詞:攝灶罅
有位以大學中文系講師身份出現的嘉賓主持有如下的解說:
香港開埠初期,一些富有人家的灶頭很大,用來放柴草的灶口要設在灶頭後面,灶口與廚房牆壁之間有道「狹逢」叫「灶罅」。煮飯時,廚子會叫喚身形嬌小的婢女「攝入」這條「灶罅」,走到灶口放柴草。由於這些婢女都是雲英未嫁,人們就將婢女「攝灶罅」這個行為來形容「嫁唔出、冇人要」的剩女。
此君的解說是根據一本講述「香港掌故」的小書或另一本講述「老餅潮語」的小書,且頗「忠於原著」。兩書中的描述大同小異(誰是原「創」或誰都不是?),可相關內容(包括兩書中多篇文章)有「自圓其說」之嫌,現分析如下:
「攝灶罅」一詞由來已久,絕不能因有多香港人說就說成源自香港,是「香港話」(正式叫「港式粵語」),那豈非「仔當老竇」(以子作父、以女作母)!
文中提及的「狹逢」(錯別字)應是「夾縫」--狹窄空隙,身形更嬌小也不可能通過這條在「灶旁」的罅,即此「灶罅」只可用以存放一些雜物。
「婢女」是古時家中的女傭,香港開埠初期已鮮有人用此稱呼。當時當女傭的主要有兩種:其一是「媽姐」(讀「馬這」),也稱「自梳女」,是一些自願終身不嫁的女傭,當中不乏年輕貌美的可人兒;其二是與奴隸沒多大分別的年輕且未婚的「妹仔」(「妹」讀「梅4-1」),其出嫁權利操控於主人手中,所以兩者不會是「嫁唔出、冇人要」的剩女。
「掌故」指某個地方的故事和史實,後來也叫通曉「掌故」的人做「掌故」。不說不知,廣東俗語的由來通常與「掌故」無關,所以身為「掌故」也不要把自己看成粵語專家。再說,要詮釋粵語,中文根基不好根本不行,可具一定的水平也不代表精通可被稱為「民間文學」的粵語哩。
話說回來,邀請一些有分量和學養的人士來客串「解畫」(講解評析)本可提升節目內容的認受性,可筆者發現當中除不少是按個人認知解說,含高度「創作」成分外,不少也是從坊間資源「搬字過紙」,那不是「囫圇吞棗」又是什麼呢?「執人口水尾」(拾人牙慧;「尾」讀「尾5-1」)不打緊,不過要「執」些正確的。對於有現職大學講師有這類「行為」,筆者馬上聯想到:你的態度如何,你的學生必如何!/你的學生可如何?
無論如何,此等「行為」已在不知不覺下造成不良影響,包括對「粵語保育及傳承」方面,所以觀眾只可把這類特輯看成娛樂性節目好了。
在筆者交代「攝灶罅」之前,讓大家多看一個在內地享負盛名的粵語專家在一個電視特輯中對此的描述:
鄉下的家庭主婦的任務,最重要的是圍着「灶」轉,如果有個小姑娘不嫁出去,她是不能夠佔着「家嫂」(兄弟的妻子)的位置,所以她對於這個「灶」來說,也都只是個「板凳隊員」(後備)而已。以前沒有「板凳隊員」這個稱呼,只好說成「攝灶罅」。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是中國的傳統,所以一般認為女子到了適婚年齡就不應待在家中,這就是所謂「女大不中留」,而據此也說明了其去留與「家嫂」爭奪做廚房的工作無必然關係。若然有適齡女子不願嫁,父母或親戚多會打趣的或恐嚇的這樣對她說:唔嫁,唔嫁,唔通留番嚟「攝灶罅」咩?
勸喻者聲稱家中唯一的空間就是那條「灶罅」,所以如堅持不嫁,就只得「攝」在那狹窄空間裡。再說,「灶罅」的空間實在不多,準確來說是沒能把人收容下來,所以想「攝灶罅」也不成。(註:「攝」的本字是「楔」,有安插其中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