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楨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未來城市研究所副主席
回歸前,香港市民的居住及生活空間就特別狹小。在空間狹小上,到2000年前後,內地大小城市當中,只有上海可與本港相「媲美」;及後,由於上海持續發展浦東等新區,並改造三環以外的舊工廠、建設用地,當地的民生及工商業空間面積,亦逐步上升、遠超香港。
眼前,本港新一輪大規模造地計劃,尚處醞釀階段。對於「明日大嶼」這一港府領銜推動的大規模填海計劃,包括筆者在內,學界、業界持保留意見者仍多。然而,城市更新、社會發展,亟需更多空間確實迫在眉睫。如何有效為城市「擴容」,便成為甚值社會上下思考、交流的課題。
政府選三地細化地下城研究
事實上,過去數年來,從民間組織到專業團體,再到各個公營機構,香港各界、各階層,確實在發展岩洞、引入預製件組合屋、善用城鄉閒置土地及建築,以及拓展地下空間方面,作出不同探索。香港在上述環節的進展或許未盡如人意,然而,我們也要珍惜這種公民社會的成熟與自覺,維持自下而上、官民互動協作的能量和慣性。
在社會各界花去不少時間、精力作討論後,有部分開拓城市空間的概念,近日初見成效。其一、葵青區議會通過社聯方案,支持於工業用地建預製件組合屋。其二、政府將細化地下城研究,初步選定尖沙咀、銅鑼灣、灣仔三地。其三、在中上環PMQ一帶,考慮引入慢行、慢駛區,以適應人口結構變化。
社聯葵青組合屋計劃,將為單身人士及小型家庭,提供百餘個適切、價廉的過渡性居所。既為基層市民減輕租務負擔,又能改善相關人士的安全、生活環境,為之提供最基本的身心健康條件。如相關計劃得以推而廣之,善用其餘公、私有的閒置用地,甚或可以緩減非法劏房進一步向港九、新界蔓延,降低火災、疫疾等大規模公共衛生及安全風險。
港不宜多發展預製件組合屋
當然,在臨時用地上建設預製件組合屋,對港人居住及生活條件的改善,最多也只能算是不無小補,難稱對症下藥。這一點,相信從政府到社福機構,再到有可能受惠的個人或家庭,都理應明了。預製件組合屋的建造及使用特性,和香港刻下面對的土地、房屋問題,不算高度契合。
首先,預製件組合屋核心構造在工廠完成生產,再到選址裝嵌時,所需工時、人手較少,成本隨之減低。其次,同樣由於主要生產工序並不局限於選址之上,因此,預製件組合屋建設過程中,安全與環境控制容易得多,因此,比起傳統營造方式,預製件組合屋造成的水土及噪音污染少得多。
可見,預製件組合屋,較為適合經濟條件不足、有相當閒置土地,但房屋嚴重不足的地區。香港營建成本雖高,但相比起土地開發不足,反倒不算核心問題。復又,雖然隨着物料及構造設計進步,預製件組合屋可以從原來的數層,擴展到十餘層高度,西方有以預製件組合屋建成的多層宿舍與酒店實例。然而,相比起香港動輒三四十層的公、私營住宅,預製件組合屋對於地積比的局限,仍然較多。
因此,除非港府能夠有效釋放新界、離島大量閒置農地、棕土,並就配套設施、公共交通作跟進處理,否則,即便預製件組合屋的生產技術不斷進步,要作大規模過渡性房屋之用,恐怕也欠缺充分條件。追本溯源,天然土地是平面,香港面對的所謂土地問題,既有開發步伐過慢、長線投資不足的問題,自然也有着先天局限。如何透過人力、物力和技術投入,針對固有環境局限,拓展城市空間之餘,提升永續發展水平,才是低投入、高效能的對症下藥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