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老服務體系的健康有序發展離不開政策的保障,也有賴於相關制度的不斷創新。「各部門主要在職責範圍內開展養老服務工作,政策聚力不夠,企業和消費者獲得感也不強。如食品監管部門要求餐飲服務提供者具有實體經營門店並依法取得食品經營許可證,但社區服務商為老人配餐送餐,自身不做餐飲經營,沒有實體店和經營許可證。社區服務商最大成本壓力來自場地租金,但全部重新供應場地既不現實也無必要。」全國政協常委李世傑建議加強部門統籌協調,提高政策的銜接性、協同性和可操作性。「如針對社區為老人助餐實際特點降低准入門檻,以食品安全為監管重點;將服務場地任務分解到基層,在社區範圍內整合閒置資源,發揮存量資產作用等。」
「按政策,社區養老驛站『一址註冊,多址連鎖經營』,但養老驛站的房屋由政府提供,大多沒有房產證無法工商註冊,這導致養老驛站想引入除政府規定的基礎服務外的其他養老服務項目時,面臨資質不全、超範圍經營問題,阻礙了養老驛站規模化、綜合化發展。」對於從事養老服務的北京誠和敬養老健康產業集團黨總支書記、董事長梁仰綱來說,如何優化社區居家養老企業的營商環境一直是他最關心的問題。對此,他提出賦予社區居家養老企業多種經營的資質許可的建議,並建議將其視同養老機構企業,享受同等的稅收優惠及水電氣熱、物業費等標準,優化行業的營商環境。
「中國養老服務業仍處於發展初期階段,政府和市場責任邊界不夠清晰。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產業發展面臨的『玻璃門』『彈簧門』現象依然存在、投資積極性受到抑制。政府和市場應該如何分工,是我們應該深入思考的大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孫潔表示。
構建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近年來,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取得良好進展,截至2018年6月底,覆蓋5,700萬人,18.45萬人享受待遇。這項制度受到社會廣泛讚譽,地方政府積極性很高,除了15個試點城市,「自願」試點的城市已有四五十個,並且還有擴大的趨勢。
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發現,由於沒有制訂統一的制度框架,各地試點在保障範圍、受益規模、籌資渠道、待遇形式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建議在制度基本框架、基本籌資原則、基本待遇水平等三個方面予以統一,並着重關注制度設計較為全面的幾個重要試點城市,以此為基礎總結經驗教訓,作為制度統一的基本『模板』。」鄭秉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