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振輝 香港資深出版人
話說近期內地推出了一套《倚天屠龍記》電視劇集,當中有一幕(內地版),周芷若前往客棧找張無忌;甫入門,店小二趨前問道:
姑娘,「打尖」還是「住店」?
相信對說廣東話的人來說,大部分都會對問句中用上了意思是「插隊」的「打尖」大惑不解。其實,此「打尖」不同彼「打尖」,劇集中所指的是旅途中的小歇或停下來吃點東西,而意思是插隊的「打尖」中的「尖」則是個「借字」。近年,坊間對「尖」的「本字」有個主流說法:
「櫼」,讀「簽」,指木楔。如「櫼」作動詞用,有擠進去的意思,那「打櫼」就是「打楔入縫」,引申為「安插」之意,再引申為「插隊」;又「櫼」通過音變可讀成「尖」:
櫼(簽/cim1) ;變聲母→尖/zim1
所以「尖」的「本字」應為「櫼」。
以上沿用的「尋本字」手法,筆者稱之為「按音找字」,流傳過程中如字沒變音,問題不大;如果音變了,找來的字肯定出問題了。多年來,筆者在尋找粵語「真身」的過程中,發現「語意」連同「音變」提供了一個不錯的線索--「打尖」指的是不依次序,任意從中插入隊伍。換句話說,有人「佔」據着本來不屬於自己的位置。廣東人喜歡用「打」字開頭的用語來表示進行某個行為,如:「打邊爐」表示「吃火鍋」;「打麻雀」表示「玩麻將牌」;「打牙骹」表示「聊天」。據以上的講法,筆者認為「打尖」是由「打佔/打占」演變過來的:
佔/占/zim3;變調→尖/zim1
「櫼」字冷僻,普羅大眾應沒那個水平去聯想到這個字,加上要通過引申才可符合「語意」,所以筆者認為以「櫼」為「本字」欠缺說服力。由於「打尖」的讀法和寫法已在坊間流傳已久,即便「正字」是「打佔/打占」,也毋須改變,儘管接受「打尖」這個「俗寫」好了。
有網民在「Yahoo知識+」中指出「打尖」其實是中英並用的,理據如下:
「插隊」的英文是「jump the line」。「jump」與「尖」音近,於是「打jump」就變成「打尖」了。
這個「解答」似是而非,笑話一樁而已。
「兼」有兼併的意思,指合併、併吞。如此看來,「兼」有侵佔的意味,所以廣東人也會叫「插隊」做「兼隊」。從另一個角度,「兼」可由「尖」音變而成:
尖/zim1;變聲母→兼/gim1
「位」的文讀是「胃」,白讀是「毀」。書面語中,「攝位」指代行君主的職務;如把「位」讀成「毀」,廣東人會有一個截然不同的理解:
看準機會「攝」進某個「位」置
上期提過「攝」的「本字」是「楔/??」,所以「攝」在此詞匯中只是個「借字」,怪不得出現了「一詞兩解」的錯覺。由於這個「攝位」有「安插」的意味,所以也有人把「打尖」說成「攝位」、「攝埋嚟/攝過嚟/攝入嚟」;另外,說成「尖隊」、「尖位」、「尖埋嚟/尖過嚟/尖入嚟」、「兼埋嚟/兼過嚟/兼入嚟」也很普遍。
以前排隊,如有人「打尖」,整條「人龍」(隊)多數沒有人會「開句聲」(發聲),大抵是因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加上如「打尖人」惡形惡相,就更加沒有人敢發難了。時至今天,什麼都講奉公守法,加上人人明白自己應有的權利,所以只要有人帶頭指摘,隨後就有人你一句時我一句,被千夫所指的「打尖人」多會感眾怒難犯而知難而退。中國人有句諺語: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表面的意思是人若然不從一己的利益出發,那就是天理所不容。千百年來,人們就是抓住這個意念,因而在「打尖」或「謀私」時顯得振振有詞,理直氣壯了。就筆者的理解,諺語所釋出的信息應是正面的,沒理由導人向惡的,所以此話本義應非如此。近年,有佛教人士公開表示此話出自《佛說十善業道經》第24集:
人生為己,天經地義;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並指出「為己」是指十種修行戒律: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不貪欲、不嗔恚、不邪見,所以大家對此話是一直在誤解了。及後,有位知名度頗高的學者應聲附和,自此此一說法在網上流傳。最近,網上有人對該說法的來源提出了嚴正的質疑,筆者也認為這麼有力的「證據」沒理由隱藏多年而沒被公開,所以被指「造假」也不無道理。要詮釋此諺語,筆者有如下的理解:
「為」有二音,解作「為了」時讀「胃」,解作「修為」時讀「違」。「為」如選讀後者,「為己」可指修為自己。試想,人若不修為自己,就有很大機會做出大逆不道或作奸犯科的事;如是者,天理何容。
此說法未必能表達原句所潛藏的玄機,但至少可導人向善,那大家日後勿再藉上述的一個疑為誤導的信息來把「謀私」包裝成天經地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