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得在小時候,孩子們口角時總愛嗌一聲「反彈」,表示要將對方罵的說話全數回擊;然後,對方又往往以「再反彈」還擊;接下來,雙方便一直沒完沒了地「反彈」再「反彈」,直到某方忍不住說「反彈不回頭」來終止罵戰。現在回想起來,這種反來反去的罵戰行為,其實相當無聊和幼稚,不值一哂。然而,這種形式的論辯,原來古籍中早有先例,如《莊子.秋水》曰: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①之上。莊子曰:「儵魚②出遊從容③,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④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⑤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⑥矣。」莊子曰:「請循其本⑦。子曰『汝⑧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惠子,名施,戰國中期宋國人,其學說獲後人歸入名家,與道家的莊子思想大相逕庭。《莊子》一書中,頗有莊子與惠子為不同問題爭辯的記載。雖然如此,莊子與惠子始終惺惺相惜。據《莊子.至樂》所載,莊子喪妻,並無哀傷,更鼓盆放歌;惟《徐無鬼》則載,惠子逝後,莊子感慨不已,嘆謂從此「無以為質」、「吾無與言」。惠、莊交情之深,於此可見一斑。
不過,無論是好朋友或好對手,難免都偶有口舌之爭。正如上文,惠子與莊子亦曾為了魚樂與否而引起爭論。魚兒快樂與否,本無什麼值得爭論,但再無謂的問題,只要雙方都不肯認輸,往往便會小事化大,愈鬧愈大。朋友間若因意氣之爭而傷和氣、失體面,煞是無謂。
關於魚樂之爭,從理性言,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思考方法與價值觀各有不同,要完全明白對方所思所想,自然不易。不過,從感性而言,但凡人情物理,若能設身處地代入對方處境,用心去感受對方心情,誰能肯定彼此絕無心意相通的可能?誰是誰非,如何定奪?又誰能定奪?
也許,莊子與惠子的爭辯,其實各有道理,難以輕言對錯。一方面,我們固然無法完全了解其他人物的想法;但另一方面,我們還是可以將心比己,用心去感受和理解對方。魚與人,或許只能通過感通,心領神會;但人與人,是可以通過溝通來明白彼此想法的。溝通的方法很多,像莊子與惠子那樣論辯,也是一途。
可是,莊子在這場辯論中,卻用了偷換概念的技巧,把惠子「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反問句,換成一般的疑問句,於是把否定的意義變成了肯定的意思,完全曲解了對方的問題。這種巧智詭辯,無疑相當精彩,但到底還是強辭奪理,就算能壓倒對方,也根本無助討論。
一場辯論,如果變成為反駁而反駁的意氣爭執,實在浪費時間,毫無意義。若要認清真相,或許應如莊子所言:「請循其本。」要重新回到問題的本質,進一步了解彼此理據,用心溝通,認真探討,方為合適。
譯文
莊子與惠子在濠水的橋上閒遊。莊子說:「白魚在水中悠閒地游來游去,這是魚兒的快樂啊。」惠子說:「你又不是魚,怎麼知道魚兒的快樂呢?」莊子說:「你又不是我,又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兒的快樂呢?」惠子說:「我不是你,當然不知道你。但你也不是魚,自然也不會知道魚兒的快樂,這是可以肯定的。」莊子說:「請回到你最初的問話。你問:『你怎麼知道魚的快樂。』這句話說明你已經知道了我懂魚兒的快樂才來問我。(我現在便告訴你:)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註釋
① 濠梁:濠,水名,即濠水,在淮南鍾離郡(據成玄英疏),今安徽境內。梁,橋也。《說文》:「梁,水橋也。」
② 儵魚:儵,通作「鯈」。鯈魚,又名白鯈魚,是一種銀白色的小魚。
③ 從容:形容舒緩悠閒、不慌不忙的樣子。《尚書.君陳》:「寬而有制,從容以和。」
④ 安:副詞,豈,怎麼。
⑤ 固:副詞,當然。
⑥ 全:完全,此引申指惠子自覺其論述全面,可以肯定。
⑦ 循其本:循,順,追溯。本,始,指原來的問話。
⑧ 汝:代詞,你。
■謝向榮博士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中文系助理教授
隔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