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第二十屆消費文化考察報告獎」昨日舉行頒獎典禮,適逢今年為消費者委員會成立45周年,加上「報告獎」設立20年的大日子,特別增設「二十周年消費文化大獎」,由宣道會陳瑞芝紀念中學奪得。該報告圍繞電子貨幣、網上付款等新興模式,分析大數據與消費的結合對市民私隱權和自主性帶來的衝擊。
「報告獎」由消委會與教育局合辦,鼓勵學生自行挑選有興趣的消費議題進行多角度探究,透過實地觀察、訪問、親身體驗及測試等,反思自己和其他人的消費行為,從而建立正確的消費價值和態度。自1999年設立以來,曾參與「報告獎」的多達358間學校,共76,000多位同學。
今年共有776隊、超過3,000名來自78間學校的同學參與。今年增設的「二十周年消費文化大獎」,由宣道會陳瑞芝紀念中學奪得,該校並奪得「消費文化考察」高級組亞軍。天主教母佑會蕭明中學以《在消費社會中窺見包容》奪得「消費文化考察」組別高級組冠軍、優異選題獎,初級組冠軍則為中華基金中學《你在麥記吃到了什麼?》。
在「可持續消費創意設計」組別,香港基督教聯會真道書院《自動廢物分類系統》奪得高級組最卓越設計獎、最創新意念獎,德蘭中學以《虛擬e(衣)世界》奪得初級組最卓越設計獎、最佳實踐獎、最佳表達方式獎。
消委會主席林定國在昨日頒獎禮上指出,今年設立「二十周年消費文化大獎」,是要鼓勵同學藉着回顧過往20年的消費文化轉變,對身邊的事物、消費處境作不同角度的思考和分析。兩組得獎同學都是透過日常生活經常見到的事物──八達通及手機遊戲,比較以往及現時的相同與相異之處,從而分析消費文化的演化,進而思考科技發展或會令未來消費者的選擇變得愈來愈少。
藉專研助學生識理財
主禮嘉賓、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在致辭時表示,報告獎透過專題研習的模式,讓學生深入探究與本地消費文化有關的課題,這學習經歷幫助學生達至對知識的綜合理解和技能的綜合運用,而「報告獎」的探究內容和方法,亦配合中學課程的內容及教學,幫助學生培養理財素養,在學習儲蓄和財富管理等概念時,也認識消費者的權益和責任,並在消費時作出理性的分析和明智的消費抉擇。
今年一共頒發77個獎項,評審工作由15人組成的評判小組及30多人組成的初審團隊共同肩負,成員包括消委會主席及總幹事,及來自各專業組織及學術界別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