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演藝蝶影】十七年前後的《如夢之夢》

2019-09-06

小蝶

上星期,我看了一個八小時的舞台劇。對於熟悉香港劇壇的讀者來說,應該立即便猜到我所指的是《如夢之夢》,因為此劇可能是全港唯一如此長篇的舞台劇。

二零零二年,台灣表演工作坊的賴聲川將他編劇的《如夢之夢》搬上香港的舞台,作世界首演。首演在香港劇壇引起哄動。首先,此劇全長達七、八小時,周日的場次要分兩晚演出,周末和星期日則在下午演出第一部分,晚上演出第二部分。觀眾在兩個演出之間吃晚飯,飯後又再返回劇院繼續看劇。這種觀劇模式,應該在香港從未試過,是當年觀眾的一個獨有的回憶。

第二,《如夢之夢》的舞台設計亦是首創--舞台在劇院的四周,好像是時裝模特兒走天橋般。觀眾呢?全都坐在四周舞台之中央,被稱為「蓮花池」的地區。「蓮花池」的觀眾坐在可以360度旋轉的椅子之上,但椅腳是被固定位置的。當演員在東面的天橋演區演出時,觀眾便轉身望向東面;演員在西面演區演出時,觀眾便轉向西面。兩排觀眾之間的通道亦是演區之一,觀眾甚至可以伸手觸及演員。這種觀劇經驗在香港亦是首創。

第三,《如夢之夢》的故事是跨時空的,跨越香港、上海和法國數地七十年的時間。舞台上一時是上海的妓院、一時是法國的堡壘,繁花似錦般的瑰麗畫面,令人目不暇給。它的故事由一名瀕死的病人述說他的故事開始,經歷了七十年的多個空間,在台上出現的有一百個角色,從中也說了很多人的故事。最後,就像一個圓形般,一切都返回起點--病人身上。病人死了,故事也就說完了。

首演後,此劇在劇壇內引起不少話題,被封為「神劇」,並且獲得該屆的「最佳整體演出」獎項。之後,表演工作坊在內地多個城市演出。由於製作龐大,人力物力的成本很高,所以票價不菲。可是,每次的門票總是迅即售罄。最近一次,胡歌參加深圳版的演出,即使門票售價高達三千元人民幣,可是不消半天,門票全部售罄。我反應不夠快,只得望門興嘆。

幸好香港版的重演終於在最近上演。睽違十七年,香港觀眾等待這個「神劇」也等得太久了。雖云重演,卻有些地方不同了。最明顯的,當然是演員陣容已經完全不同。例如首演時,法國的亨利伯爵和其中國妻子顧香蘭的盛年版分別由毛俊輝和汪明荃飾演,當年是明星級的組合,分別吸引了劇壇和電視觀眾進場。雖說今年的重演版的演員陣容完全不同,事實上,是有一名演員繼續飾演他當年的角色。你道是誰?便是飾演男主角病人的潘燦良。

大概是為了滿足大量的觀眾吧,是次演出的觀眾席不單止有「蓮花池」,還加入了如平時看鏡框劇場的觀眾席。不過,這排觀眾席並非始自香港的重演版,過去在內地和其他地方演出時已經設有這排觀眾席。

演一場八小時的《如夢之夢》,其實相等於演出四個舞台劇的時間。台前幕後的工作人員要在連續一個多月中做好自己的工作,可以想像他們的體力勞動和心理壓力是何等巨大。是次演出場地是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自由空間大盒,那兒四周仍在興建,配套尚未完善,如交通設施並不算方便。劇組所有人在這四十多天內置身於這個「大盒」內工作,星期六日吃飯時段也只可以在「盒內」吃外賣飯盒,這也是觀眾在舞台上看不到的困難之一。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