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心向學,卻意外發現終生志趣;輟學創業,立志改變行業模式。「90後」本地青年梁子謙(Sean Leung)的故事頗為勵志。他放棄大學學位,與同學共同開發工具平台「Abtitu」,方便用家透過簡易圖標自行製作App,正悄然改變着製作手機App的傳統模式。深諳科技重要性的他亦熱衷教育,常開班教授有關編程、App等的科技知識,為提升香港科技的知識水平、培養未來創意人才出一分力。
任導師啟發設計思維
Sean在剛剛過去的暑假期間,擔任PMQ「Yes! Kids Can敢創夏令營」的導師,向一班小學生傳播設計思維和編程知識,協助他們完成創意環保設計作品。他今年已是第二次參與活動,對箇中細節記憶猶新,介紹起學生作品來更是不厭其詳。問及教授的經驗和感想,他即將兩年的經歷作出對比,說:「上年我們教的是中學生,他們的思維被可行性所限制,會考慮太多的事情,幾日課程後製作出的成品未必好有創意。而小學生沒有受到限制,想到就會去做,反而可以發揮更多的創意。」
同樣,他也指出,現時的小學生三年級便開始學習編程,邏輯思維方面有了顯著提高,也反映出本港科技教育水平正呈現出愈來愈好的趨勢。在今年擔任導師的八周時間裡,最令他感到驚喜的是,當他問「誰會編程」的時候,大部分的小學生都會舉手。而之前他代表公司曾去過中學和大學教編程,問同樣的問題時,卻鮮有學生會舉手,「現在的中學和大學生會認為編程是額外的學習課程,小學生卻不會這樣認為,他們視學習編程如同中英數般自然,他們比我們想像中的更有創意,能力也更大。」他說。
擔任導師的工作也使他受到啟發,「行業內,往往見到一個做得好的App便會去模仿,做一個差不多功能的出來。學生們不受限的思維也影響到我們,使我們整間公司都多了一些設計思維。當我們接到設計App或者網頁的project時,不會一味跟從客戶的指令做事,而是會帶領他們走入設計思維的五個步驟:心(Empathize)、釋(Define)、想(Ideate)、做(Prototype)、試(Test),結果會有很大的不同。」
簡化App設計流程
中學時對讀書無甚興趣的Sean,高考獲取3條「U」而入HKU Space選擇讀IT,結果意外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並結識同學方嘉毅(Lucas),二人一拍即合看好IT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一同開發了Abtitu平台。剛創業時缺乏資金,為了有固定的工作地點,Sean和Lucas運用他們學到的編程知識,使系統自動預留學校圖書館內的房間作為臨時工作室。在資金幾乎用盡之時,幸得投資者注資以支持公司營運。其間Sean和Lucas均成功銜接本地大學學位課程,但不想公司與學業發展「兩頭不到岸」,即使已讀到最後一年,亦決定放棄學位,賭上前途孤注一擲。
公司至今已成立5年,直至年前才開始獲利。現時公司的主要收入來自企業,企業透過Abtitu平台,以較低成本製作App,有效提高企業內部溝通及營運效率等。Sean眼見現有的App製作流程繁複且反覆修改耗時較長,立志改變這一情況,採取邊做邊試邊修改的方法,簡化工序,縮短時間。他介紹道:「我們將App的各個部件視作『罐頭』,將這些罐頭放在平台中共享,當有的企業想要以設計思維製作App,便可以用幾分鐘的時間做出雛形,投入試驗,再進行修改。當試驗到滿意的結果準備真正投入製作時,也無須重新寫coding,而是可以將現成的『罐頭』直接置入產品,從而節省時間。」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岳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