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養生坊 > 正文

金秋防燥「容平」以待 中醫養生護肺清氣

2019-09-29

「不覺初秋夜漸長,清風習習重淒涼。炎炎暑退茅齋靜,階下叢莎有露光。」--唐孟浩然《初秋》。炎炎夏日在落葉中漸漸遠去,清清徐風迎來了陣陣秋意,在這秋高氣爽的季節,除了登高郊遊之外,還有些什麼是我們要特別值得去注意的呢?傳統中醫理論認為,秋氣與人體的肺氣相通,秋季養生強調養肺氣。

文︰香港中醫學會 羅桂青註冊中醫師 圖︰新華社、資料圖片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在腎,肺主鼻。」節氣處暑和秋分後,氣候開始逐漸轉涼,外邪以燥為主,燥邪一般從口鼻、肌表侵襲人體,而肺臟外合皮毛、開竅於鼻,又屬嬌臟,喜潤而惡燥,因此燥邪容易傷及肺臟。

燥邪分涼燥與溫燥

大腸又是肺之腑,同主秋令,因此也要注意大腸的功能運作。燥屬陽邪易傷陰液,人體容易出現口、鼻、咽乾燥、乾咳少痰、皮膚乾燥、聲音沙啞、大便乾結等症狀,因此防燥是秋季養生的一大要點。

而燥邪又可分為涼燥和溫燥兩種,涼燥指的是秋燥偏寒之邪,津液虧損較輕,以口、鼻、咽乾燥為主,伴舌淡紅苔薄白;溫燥指的是秋燥偏熱之邪,津液虧損比較重,可出現聲音沙啞、大便乾結,伴舌紅苔少。

潤燥食物預防秋燥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可以適當地進食一些潤燥的食物來預防秋燥。例如:

﹝一﹞秋梨膏,有潤肺生津的功用,適合偏溫燥的人士服用。

材料:生梨10個,麥冬30g,百合30g,川貝15g,蜂蜜80ml。

生梨切碎榨汁備用,麥冬、百合、川母加水煮沸一小時,濾出藥液,將藥液兌入梨汁,以文火濃縮至稀流膏時關火,然後待冷卻後再加入蜂蜜攪拌均勻。秋梨膏宜空腹時用溫開水調開服用。梨有滋潤咽喉、補充津液的作用,對咽喉乾癢、大便乾結等症狀有幫助。麥冬、百合、川貝及蜂蜜均有潤肺滋陰的功能。

﹝二﹞清補涼,有益氣、養陰、潤燥的功用,涼燥和溫燥均可適當地服用。

材料:南沙參、北沙參各12g,陳皮9g,洋薏米15g,玉竹12g,南杏仁、北杏仁各9g,懷山藥15g,桂圓肉9g,蓮子肉15g,芡實12g,百合15g,枸杞子9g,蜜棗3粒,冰糖適量。

偏涼燥者平日可適量服用一些杏仁糊,杏仁有潤肺祛痰、止咳平喘、潤腸通便的作用。

**以上湯水孕婦及糖尿病患者慎用。

中醫看診解表祛邪

若燥邪犯表傷肺,溫燥多致肺津損傷,證見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少汗、咽乾鼻燥、乾咳少痰、口渴舌乾等症狀;若涼燥犯肺則證見發熱惡寒、頭痛、無汗、鼻塞、咽乾唇燥、咳嗽痰稀、苔白少津等症狀。若出現以上症狀,則不宜自行飲用以上湯水,應及早找註冊中醫師看診,以中藥解表祛邪。臨床上以溫燥常見,涼燥則多發生在深秋、秋冬交界氣候寒冷之時。

溫燥治法:辛涼甘潤,輕透衛邪。

方藥:桑杏湯。

桑杏湯(《溫病條辨》):冬桑葉、杏仁、沙參、象貝、淡豆豉、山梔皮、梨皮。

涼燥治法:宣肺達表,化痰潤燥。

方藥:杏蘇散。

杏蘇散(《溫病條辨》):杏仁、紫蘇、半夏、陳皮、前胡、枳殼、茯苓、生薑、桔梗、甘草、大棗。

補充水分慎防秋燥

慎防秋燥最重要的還是要補充水分,平日不要等口渴才喝水,要按時適當的多飲用溫水,以及多吃一些滋潤養陰的食物,如雪梨、馬蹄、甘蔗、雪耳等,也可以使用中藥材如麥冬、沙參、玉竹、百合等做藥膳食用。

除了飲食之外,中醫還強調情志養生,《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說:「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秋天太陰之氣開始收斂,萬物開始凋零,人也要收斂銳氣,宜早睡早起,處事從容恬淡,情緒不宜過於激昂,要應秋三月的「容平」之性,使肺氣降以養太陰之氣。平時可做簡單而不太劇烈的運動,如太極拳、八段錦等。

日常調護:

1. 盡量少進食寒涼、生冷的食物,如魚生刺身、雪糕、冷飲、苦寒類的涼茶等。

2. 盡量少進食辛辣、煎炸、刺激性的食物。

3. 除此之外,雖說金秋要防燥,但潤燥亦不宜太過,所以對以上建議的食療也應適當飲用,以免滋潤過盛而造成痰濕內生,進而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

4. 秋季運動不宜太過劇烈,亦不宜出汗過多,要適可而止,黃昏後避免運動。

注意:雖然湯水的偏性不及藥物,但對身體仍有影響,偶爾服用某些湯水問題不大,若要長服和更對症地針對個人體質及疾病應用,還應請教註冊中醫師,聽取中醫師的建議,對症服用才可。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