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凝哲 北京報道)「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院士,昨日下午來到中國工程院參加座談會。他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說,「中國核潛艇事業變化翻天覆地」,黃旭華表示,回頭看中國核潛艇工程,關鍵核心技術是買不來、要不來、求不來的,都要靠自己。科研事業的前途不可能一帆風順,往往是障礙重重、風險多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無私奉獻」的核潛艇精神,對當下科研工作依然有着積極啟示。
「沉甸甸的勳章戴到我的脖子上,我非常榮幸也非常激動。」黃旭華說,共和國勳章是國家給予的最高榮譽,授予給為黨為國家為人民作出重大貢獻,建立卓越功勳者的榮譽。「我想到我自己,僅僅作為核潛艇事業的一個成員,在工作層面上和大家一道完成任務。」
黃旭華回憶起新中國的核潛艇事業,從1958年起一天也沒有離開過核潛艇這個項目。「我們沒有專業人才,都是土包子,對核潛艇知識一無所知。」黃旭華回憶說,科研人員當時不知道美國核潛艇是什麼樣子,後來是通過從美國和香港帶回的兩個華盛頓號導彈核潛艇的兒童玩具模型,才明確知道美國的核潛艇總體跟收集資料上的基本一致。
當時的中國核潛艇事業缺乏條件,更不要提現在使用的高端計算設備。面對計算難題,黃旭華他們用手算,算盤打起來、計算紙拉起來、磅秤秤起來,製造出中國第一台核潛艇。1974年,第一條船下海的時候,總結核潛艇研製工作的經驗教訓,就是十六個字的核潛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