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暴徒低齡化 教育教壞人

2019-10-04
■9月29日,又一城的非法集結中青少年的比例不低。 資料圖■9月29日,又一城的非法集結中青少年的比例不低。 資料圖

教界:國教缺失 「黃師」肆虐 教協搞事 品德教育不彰

法治是香港長久以來的核心價值,但蒙面暴徒持續數月暴衝,就嚴重破壞了這個多年來建立的基石。最令人心痛的是,尊重法紀、理性和平彷彿再不存在於年輕一代的觀念之中,取而代之是自以為「正義」地使用暴力,令淪為暴徒的青年學生愈來愈多,不少更是只得13歲、14歲的中學生。令人不禁問,香港教育是否應為此負責?教育到底存在何樣的深層次問題?

香港文匯報邀請多名教育界人士現身說法,揭示「暴徒低齡化」成因複雜,包括通識課程推行問題、國教缺失、品德及價值觀教育不彰等,加上「黃師」不顧專業操守,教協更經常興風作浪影響學校教育,千絲萬縷、日積月累,最終招至如斯惡果。■香港文匯報記者 姬文風

連月的暴亂中,年輕人被不負責任的煽暴派推上前線,包括最年幼的12歲少年在內,多名十多歲學生干犯嚴重罪行被捕,而18歲中五生曾志健日前更因涉嫌瘋狂襲警而中槍,被控一項暴動罪及兩項襲警罪(見表),反映「暴徒低齡化」問題愈趨嚴重,社會不容忽視。

尤其令人擔心的是,這些少年暴徒竟被吹捧為「義士」、「英雄」,嚴正執法的警察則被看作仇敵。當是非黑白逐漸顛倒,「崇尚暴力、蔑視法紀」的扭曲價值觀不斷在學生群內發酵,學校教育是否難辭其咎?

教評會:通識太聚焦批判

「成因是比較複雜的,學校教育既有一些問題存在,而學校以外的社會教育,影響亦不容忽視。」教評會主席何漢權在接受本報訪問時分析指,首先,高中通識科課程推行出了問題,過度聚焦「批判」能力,「可想而知肯定只會集中在負面事情上批評,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往往成為對象。」

他解釋,有別於中國歷史科,通識科並無涵蓋全面的中國歷史知識,「中史課對『中國』兩字看得很重,批判之餘更重落葉歸根,愛國、愛中國文化才是根本;相比下通識科只有左批判右批判,不斷放大負面情況,卻甚少提及內地改革開放等偉大成就。」

同時,通識科課本不設送審機制,部分教師或信手拈來一些零碎資料便作「批判」,甚至將「黃媒」報道當成教材,「導致一代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產生極大危機,甚至老師本身都潛移默化。」他說。近月不斷揭發、有違教師操守的「黃師」個案正是明證,為數不少就是任教通識科的。

何漢權慨歎,教育局多年來對「一國」的價值觀教育不夠重視,導致「兩制」不斷放大,而以政治先行的教協更興風作浪,對學生暴力事件及「黃師」違規極力包庇縱容,也對年幼學生起了一定「教育」作用。

中學校長:品格教育不足

將軍澳香島中學校長鄧飛認為,近月有份牽頭參與暴力行為的青少年,為數不少都是學業或課外活動成績平平的學生,「在學校得不到成就感,似乎有較大可能沉迷在這些政治活動之中,以獲得滿足感,甚至是英雄式的自我崇高。」

他認為,這現象或反映學校的品格教育及德育輔導工作有所不足,「始終學校較多聚焦在讀書好,或在活動上為校增光的叻仔叻女,至於相對普通的學生,關顧度未必足夠。」

鄧飛並點出,近月接連揭發多宗「黃師」個案,亦反映教師操守問題需要關注,情況不容忽視,「鼓動煽動學生上街遊行示威、參與暴力,更可怕的情況是部分老師竟然變成煽動校園欺凌的主角。」教育局有必要帶頭予以整頓,主動重塑正向教育,端正價值觀,不能再以一句「校本」卸責學校。

家長會:教師失德應調查

香港優質家長學會總幹事奚炳松表示,近月接連有學生積極參與暴力事件,「之前實在很難想像,原來有些年輕人的思維會是如此惡劣。」這在某程度上反映本港的品格教育及道德價值觀存在很大缺失。

他批評現時的通識科「無王管」,教師專業操守參差,期望教育局有所承擔,落實通識書送審制度,及加強學校課程國民教育及品德教育的內容比重,提倡多元思維,而並非一味「批判」。同時,教育局在面對教師涉嫌違反操守個案上,應更主動作出調查,並向公眾交代,以釋眾疑。

奚炳松又批評,自稱「教育專業組織」的教協,不斷包庇縱容個別學生使用暴力及參與違法活動,枉為「教育組織」:「當佢支持的一方做錯,只會避重就輕低調處理;相反一旦是政府或其政敵出事,隨即大聲謾罵,甚至動員老師學生群起『制裁』,這根本是極其差劣的政黨行為。」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