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了學校教育外,互聯網、媒體等社會教育亦對青少年有深遠影響。在連月暴亂中,激進分子藉此散播極端思維,在年輕一代中埋下仇恨及暴力種子。一眾縱暴派政黨政客更或明或暗地煽動,有不少人更以所謂「校友」的身份,明目張膽對在校中學生作政治洗腦,利用他們成為暴亂爛頭卒。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戴耀廷提倡的所謂『違法達義』;公民黨主席梁家傑早前曾公開宣稱『暴力有時或可解決問題』;『黃媒』的偏頗報道都為學生帶來不同程度的『教育作用』。」教評會主席何漢權批評,這些政黨政客所帶出的不同「訊息」,毫無疑問都是在「教育」學生。他認同教育要為「學生暴徒化」負上責任,惟絕非只有學校需要承擔。
將軍澳香島中學校長鄧飛亦指,今日所以有愈來愈多年輕人行為極端化,某程度是當年非法「佔中」提倡的所謂「違法達義」扭曲觀念的延伸,「只要自己認為係『啱』的事就做,不惜以暴力手段脅迫他人屈服。」教育最大的缺失,在於未能阻止這些錯誤觀念蔓延並滲透學生,招致今日惡果。
偏好單一訊息 易變偏激
他續說,網絡世界滲透不少激進主張,如學生只偏向關心單一立場訊息時,就容易變得偏激,但「網絡入侵」問題難以根治,或只能通過加強教導學生應對網絡訊息,盡力而為。
就近月連串政治事件中,大批激進分子以「校友」身份向學校施壓,更煽動在校年輕學生參與違法活動。鄧飛認為,校友關心學校的情感可以理解,但不代表可干涉校政,此等行為絕對不能接受,「早前甚至有所謂『校友』,殺入某學校大肆噴漆。」他呼籲學校務必嚴肅處理,保護學生勿受這些「校友」的影響。
香港優質家長學會總幹事奚炳松表示,近月不少政黨政客在有意無意間煽動學生,令他們盲目相信「自己可以做多點」。
他近月接獲一個團體的講座邀請,其中一個環節竟是「教導」年輕人在上街期間遇上「情況」時,如何有效地避過法律責任,「不排除他們的初衷是『保護學生』,但這類活動其實正是鼓吹學生違法而且不用負責任。」
面對校內外的種種危機,奚炳松提醒家長有必要看顧好子女,不能將教育責任完全推卸他人。尤其網絡以及朋輩都對學生有深遠影響,並呼籲家長務必關心子女日常狀況,宜以理性態度開展溝通,包括以正面態度探討近日社會議題,引導學生正向思考。■香港文匯報記者 姬文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