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課堂」提升學習效能 助理教授奪傑出教學獎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詹漢基)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教育風氣盛行,但要透徹理解背後的抽象數學概念進而學以致用,其實並不容易。中文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助理教授劉達銘另闢蹊徑,摒棄傳統授課方式,引入「體驗課堂」,讓學生邊玩「機械臂」邊學習,大大提升學習效能,因而昨晚獲頒2019年度教資會的新晉教學人員組別傑出教學獎。
劉達銘近日接受訪問分享教學心得,他表示,雖然香港致力推動STEM教育,但始終以引發興趣為主;對大學理工科學生而言,STEM強調的是如何應用。劉達銘負責其中一個科目為「機械入門課程」,他發現以傳統方式授課,學生難以將抽象概念轉化到實際應用情況,「若授課只用白板,用二維的呈現方式去解釋複雜、抽象的數學概念非常困難」,所以他在課堂引入「機械臂」,讓學生邊操控機器,邊學習驅動機械臂運作的數學原理。
小組形式上學 學生反應踴躍
為了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操縱「機械臂」,劉達銘摒棄了傳統的單向授課模式,改以小組形式上課,「以前教師在課上問有沒有問題,通常都不會有人舉手」,自從採用了「體驗課堂」,學生反應變得更踴躍。他續指,數學是所有機械運作的重要基礎,只要有一個點不明白,累積的問題只會越來越多,看見學生如此投入課堂,較以往更樂意提出疑難,他也倍感欣慰。
將利用獎金推兩項新措施
為進一步提升教學效能,劉達銘將會利用教學獎提供的獎金,推行兩項新措施。第一項是開發專設的教育應用程式,嘗試讓一個科目轉化為「學生主導科目」,例如學生可以按喜好選擇醫療、建築、服務性行業的機械知識所佔課堂比重,也可以透過程式對授課進度作出建議,以便教師收集相關資料調整課程與教學;另外,他希望將來能運用具備虛擬實境功能的遙控操作機械人,增加體驗學習的元素,協助學生更具體地了解數學原理如何運作。
今年度的教資會傑出教學獎,亦包括一般教學人員組,由浸大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系主任Tushar Chaudhuri奪得。他透過線上遠程協作,將語言學習和可持續城市發展等全球性議題結合,並與香港、歐洲等地區超過15所大學及25所中學建立聯繫,至今已有過千名學生受益。他表示,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增加了各地大學的交流,未來將利用獎金建立一個跨院校實踐社群,進一步提升相關教育的水平。
至於隊伍組的傑出教學獎,則由港大核心課程學科總監林格睿帶領的「跨學科行動」團隊奪得,團體將利用獎金成立跨學科本科生研究團隊,在香港及亞太地區推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工作,例如圍繞性別平等、可持續城市及社區等主題,為各地教育工作者及學生舉辦工作坊等,整個計劃為期三年。
2019年教資會傑出教學獎頒獎典禮昨晚舉行,表揚上述3組得主,每組得獎者可獲頒50萬元獎金,當中45萬元供得獎者進行提升教學質素的活動或計劃,另5萬元則作表揚其傑出教學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