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按: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樑,不同語言或有着差天共地的文字、符號、發音元素,但背後其實亦藏有類似的邏輯規律。作為現時全球12項供青少年參加奥林匹克科學競賽之一的語言學奧林匹克(語奧),便是以世界各地語言片段為材料,透過提供相關語言編碼方式的差異性,以及一些例子與已知訊息,讓參加者即使面對未知的語言,亦能以邏輯思維和綜合解難能力,拆解其規則結構,並作靈活的歸納與推理,被形容為「數理邏輯與人文知識的完美結合」。
香港文匯報推出專欄,邀請理工大學香港語言學奧林匹克競賽團隊,介紹有關的語言學小知識及挑戰題目,助大家從中學習,訓練觀察及思維能力。
【語言學小知識】
「形態學」一詞起源於生物科學,原指對形狀的研究。到了19世紀,形態學成為了語言學的一門分支學科,又稱構詞學或詞法學,用來研究單詞詞形及意義的系統性變化。例如拉丁語中的ama(love)和冰島語hest(horse)分別呈現以下不同的詞形變化表。
(1)
amo: I love
ama:s you (singular) love
amat he/she/it loves
ama:mus we love
ama:tis you (plural) love
amant they love
(2)
Singular
主格 hestur(horse)
賓格 hest
與格 hesti
屬格 hests
Plural
主格 hestar
賓格 hesta
與格 hestum
屬格 hesta
註:主格是標定及物動詞句施事論元和不及物動詞句變元的語法格,通常就是動詞的主語;賓格,又稱對格、受格,表示一個動詞直接賓語的名詞或一個前置詞的賓語;與格,也稱給格,通常表示動詞的間接賓語;屬格,亦稱所有格,表示一個名詞的所屬。
以上各構詞成分,比如詞根ama和hest,詞形變化-:s 和 -ur統稱為語素(morpheme)。在語言學中,語素作為最小的語法單位,是最小的音義結合體。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對語素進行不同分類:按能否獨立成詞,可分為自由語素和規範語素。自由語素可以獨立成詞,如love和 horse,而規範語素必須和詞根或者其他規範語素一起成詞,如-ed和 -s。另外,可單獨成詞且無法進一步解析的語素稱為詞根(比如英語中的love和horse,拉丁語中的ama和冰島語中的hest)。
對於規範語素,必須以詞綴(affixes)的方式附着詞根以成詞。位於詞根前的詞綴,叫做前綴(prefix),跟在詞根後面的詞綴,叫做後綴(suffix),如果插入在詞幹中間的,叫做中綴(infix)。詞綴從功能上可分為派生詞綴(derivational)和屈折詞綴(inflectional)。派生語素可以和其他語素結合成為一個新的詞,帶來新的語義。以recreates為例,派生前綴re-,使動詞create增填「再次」的詞義。相比之下,屈折語素(比如複數-s)通常改變詞的語法範疇(例如動詞的時、體、式、態,以及名詞、代詞、形容詞的格、數和性等範疇),而不改變詞義。■萬明瑜博士,北京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博雅博士後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