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歷史與空間】光祿第的楊桃熟了

2019-11-26
■張弼士故居光祿第正大門。 網上圖片■張弼士故居光祿第正大門。 網上圖片

胡賽標

光祿第是「中國葡萄酒第一人」張弼士的故居。我最不能忘懷的是,圍屋裡的二棵外國楊桃樹,一棵是甜的,一棵是酸的。

秋陽一片片飄灑下來,天空如秋水般澄靜。我感覺自己的思緒浮在秋光中散逸,夢幻而真實。光祿第在秋光中顯得規模宏大、雄渾壯觀,瀰散出一絲宮廷的氣息。廣東大埔縣西河鎮車龍村,不過是汀江邊的一個小村落,但因為清末民初張弼士的出現,這個客家小村變得熠熠生輝、名垂史冊。沒有人能記得住張弼士是中國拖拉機廠、玻璃廠、製磚廠、織布廠的創始人,但人們記住了他曾是「中國華人首富」,近代在山東煙台創辦「張裕葡萄釀酒公司」的「紅頂商人」,被寫進了中國歷史課本。

這座光祿第是張弼士被慈禧太后、光緒皇帝封為「光祿大夫」後興建的宅第。光祿大夫是清代最高文官封銜,正一品。光祿第是典型的客家圍龍屋,興建於1905年(清光緒31年),歷時七年竣工。它採用「三堂四橫一圍」佈局,土木石水泥結構,共有18個廳堂、13個天井、99間房子,左右設有花園、書齋,樓後築有七級防洪牆,右側建有泊船碼頭,漳溪河從樓旁蜿蜒流過,流進汀江、韓江......整座建築是中西合璧、富麗堂皇的官府院第。

走進光祿第,明顯感到它的古色古香、恢弘大氣。外大門上的「蔭遠流長」、正大門的「光祿第」幾個塑字,都是清末重臣李鴻章所題,顯示出張弼士與洋務派李鴻章的密切關係。厚重的石門,清麗的古畫,高懸的宮燈,灰黑的屋瓦,古雅的瓦當,寬敞的天井,清洌的石柱,斑駁的漆色,鎏金的屏風,構築起光祿第的軒昂大廈,成為張弼士衣錦還鄉的精神家園。精美的繪雕,精巧的工藝,宏偉的建築,讓它成為國家級文保單位。樑棟上,繪畫中,有不少彩雕麒麟,我不知道張弼士的生命裡,麒麟於他是否有隱秘的含義?

大廳的牆壁上,陳列茪@張張珍貴的圖片資料。隨蚞伄C張利華的講述,張弼士的傳奇故事在我的腦海匯集,幻化出客家子弟走向南洋、創業致富、實業報國、落葉歸根的腳步......

據說,張弼士13歲到姑父家放牛。一次,他在山上癡癡地看《三國演義》,邊看邊笑,把放牛忘到九霄雲外去了。牛溜到稻田邊,偷吃起別人的禾苗......田主罵罵咧咧,牽牛來到姑父家又哭又鬧。姑父氣得嘴唇發抖,罵他:「活死佬!不,你連一個死人都比不上,死人還能守住四塊棺材板,你連一頭牛都看不住......」張弼士羞得臉紅耳赤,流茞,說:「好吧,我不如死人。可將來我發了財,看你......」姑父一聽,冷笑道:「哼,發財?你會發財,我的燈籠倒吊掛!」張弼士自編山歌唱:「滿山竹子背蝦蝦,莫笑窮人戴笠麻,慢得幾年天地轉,洋布傘子有得擎;滿山竹子筆筆直,莫笑窮人無飯食......」

1858年,家鄉發生災荒,17歲的張弼士飄洋過海來到印尼吧城,睡過街頭的屠桌板,受過無數的冷眼、嘲笑與奚落。他當過米店、紙行傭工,開過酒行、藥行,辦過墾殖、航運、礦業公司,不到十年,成為億萬富商。當時,清朝一年國庫收入才七千萬O白銀,而張弼士資財達八千萬O,可謂富可敵國,而江南首富、紅頂商人胡雪巖不過是三千萬O白銀。張弼士生前三次回鄉,首次回鄉來見姑姑,只見姑父真的將門前的燈籠倒掛,姑父臉上訕訕的。張弼士感到很內疚,含淚對姑父說:「過去的事就算了,我還要感謝姑父呢,若不是姑父一番打落,或許沒我的今天呢?再說,村裡人都姓饒,你把『饒』字燈籠倒掛,不是得罪全村人嗎?」姑父一聽,心裡又感激又慚愧,連忙將倒掛的燈籠反轉回來。

黃河百萬賑災,興辦粵漢鐵路,創辦中華學校,他受到慈禧太后、光緒帝的多次接見,賜封光祿大夫,授官新加坡總領事、馬來西亞檳城首任領事等。而他最為人稱道的是:以超凡的膽識,響應國家「實業興邦」倡議,回到山東煙台創辦「張裕葡萄釀酒公司」,以實現「生為中華民族,當效力於中華民眾」的夙願。1892年,他已經51歲,頭髮斑白,面容清嚏C此前,張弼士參加酒宴,法國領事無意中透露一個商機:用煙台葡萄釀造美酒,味道香醇,可與法國白蘭地相媲美......張弼士聽後大為驚訝,將此事牢記心中。

那年,他應督辦鐵路大臣盛宣懷邀請,到煙台商討興辦鐵路事宜,藉機對煙台全面考察,最終決定投資300萬銀元建廠,請光緒帝老師翁同龢題寫「張裕釀酒公司」。經過中外釀酒師的多年摸索,終於釀製出色澤金黃透明、酒質甘醇幽香的葡萄酒,風行全國,遠銷海外。1912年孫中山參觀張裕葡萄釀酒公司,題詞「品重醴泉」;袁世凱任命他為參政院參政,康有為下榻張裕酒廠亦寫詩相贈。

那是1915年,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商品博覽會在舊金山舉行,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張弼士身上。張裕葡萄釀酒公司送展的系列葡萄酒,一舉榮獲4枚金質獎章,這是中國商品首次在國際上獲得殊榮,消息傳開,唐人街沸騰了,中國轟動了!原來,中國人也可以創造出馳名世界的品牌!葡萄酒只屬於西洋的歷史被永遠改寫,「張裕」成為中國民族工業的一面旗幟。美國總統威爾遜在白宮接見張弼士,《紐約時報》稱他為「中國洛克菲勒」。張弼士回到北京,黎元洪總統在東交民巷的一家酒樓,為他接風洗塵。曾經,張弼士為了抗議德國輪船不准華人購買官艙票的規定,而自己創辦「裕昌遠洋航運公司」,迫使德輪取消了歧視華人的規定......這次,與其說是中國商品評獎的勝利,不如說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狂歡。

徜徉光祿第,我的目光落在正廳上方鑲嵌的「五知堂」時,我似乎尋覓到了張弼士成功的秘密。五知堂是紀念其父親張蘭軒的堂號。私塾先生張蘭軒,一次在山間小路拾到一包銀子。他坐蚖子守到日落,才見失主慌張趕來。失主給他酬金,說酬金無人知曉。張蘭軒婉辭道:「拿你酬金,天知、地知、神知、鬼知、我知,何謂無人知?」說完,踏蚍レ漶A哼起小曲,頭也不回地走了......父親五知的故事,如一根良心的木鐸,震響於張弼士的心靈。據說,張弼士到印尼一個紙行當夥計時,紙行老闆在各個抽屜裡放茪@疊錢,暗中窺探張弼士的反應。不料,張弼士看見了,卻勸老闆將錢放好,不要丟了。老闆欣慰地笑了,將店裡財務交他管理,後來又將獨生女兒許配給他,張弼士獲得了創業的第一桶金......

可是,1916年中秋節,張弼士病逝於印尼雅加達。八口欞柩途經新加坡、香港等地,英國、荷蘭政府下半旗致哀,欞柩由汕頭溯韓江而上時,兩岸群眾設牲儀致奠。葉落歸根,他從光祿第的碼頭出發,又回到了故鄉......

我還在咀嚼江澤民在張裕百年慶典題詞「滄浪欲有詩味,醞釀才能芬芳」時,不覺已走到光祿第後圍花園。圍後植茼呇~荔枝林,虯枝蓊鬱;圍前植茼呇~楊桃林,亭亭如蓋。導遊說:楊桃有二棵是馬來西亞引種的,一棵甜的,一棵酸的。我心倏動,抬眼望,楊桃熟了。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