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有一句流行語--「等食花生」。地道的香港人當然明白是什麼意思,和俗話常說的「等着看好戲」差不多。為何出現這樣的一句話?我沒有刻意細究,我猜與香港人的生活態度有關。例如看一場球賽直播時,香港人喜歡一邊看,一邊吃花生;一群好友聚在一起談天說閒話,又會邊吃花生邊談。後來引申到在街上遇到一些事故發生,充當閒人圍觀,也稱為「食花生」;甚至社會上發生了一些事,對己而言無能為力,只能充當旁觀者看着事情的發展,也可用上此話。
花生渺小而普通,卻在我們生活中佔了重要角色。連在中文範文的詠物文章中,竟也最少有兩篇文章以花生為主角,一篇是許地山的《落花生》;另一篇是梁容若的《落花生的性格》。這兩篇文章不僅是名篇,因長期作為課文,更成為不少人的集體回憶。
初次接觸這兩篇課文,我不知道「落花生」就是「花生」。「花生」這名太普通了,但為何要加個「落」字呢?原來花生真的太神奇了。其他植物都會在枝葉上開花結果,把最好的東西都外露出來,唯恐沒有人知道。花生這植物,雖也在枝葉上開花,但在花朶受精後,花瓣凋萎,它的子房竟會慢慢地往下落,直鑽到泥土裡才結果。要不是把它拔出來,也不知道一早已結出豐滿的果實了。
就是花生這種生長的特性,給文學家許地山及梁容若把握住了,藉以借物說理,談論人的品德。許地山借父親的口說:「它的果實埋在地裡,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你們看它矮矮地長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必須挖起來才知道。」
梁容若就讚美:「頂謙虛、頂本分,像闇然自修的君子。」
梁容若說花生「看起來很軟弱,矮矮地趴在地上」,但是「生命力很強,韌性很大」。它「安分守己,發展得很慢,腳步卻踏得最堅實,它很少碰到失敗。」從中感受到花生「在平凡裡有雄奇,在渺小裡有偉大。」這是人所應該學習的品德。而許地山就指出花生「味兒美」、「可以榨油」、「價錢便宜」,用處很多,卻很低調、很謙虛,因而指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這兩篇文章都借落花生來說明人的品德,雖然皆是借物說理,但表達手法卻各有不同。梁容若的《落花生的性格》是一篇典形的議論文章,條理清晰,段落分明,指出落花生的特性,再把這些特性比附人的德性並加以讚頌,也引其他植物來襯托落花生的特點。
至於許地山的《落花生》則用記敘文的方式來說明道理。行文平實流暢,記事簡明樸實,用語淺白生活化,沒有刻意的修飾和雕琢用詞。記述一家人一起過花生收穫節,從兄弟姊妹和父母之間的家常對話突出落花生的特質,再以此帶出為人應有的品德。
此文展示了從平凡的行文中帶出不凡的人生哲理。
許地山是近代著名的文學家和學者。他出生於甲午戰爭前的台灣。年輕時入讀燕京大學,正值「五四運動」,他積極參與了當時的學生運動,並與茅盾等人成立了文學研究會。其後他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及英國牛津大學,回國後在多所大學任教。1935年,香港大學中文學院計劃改變由前清遺老賴際熙太史所定的傳統學風,委託胡適推薦人才出任該院系主任,胡適舉薦了許地山。
許上任後推行改革,定該院主要教授中國文、史、哲及翻譯各科,此制沿用至今。1941年,許地山逝世,葬於香港薄扶林基督教墳場。其系主任職位由著名史學家陳寅恪繼任。
梁容若是河北行唐縣人,1922年入讀北京高等師範學院(今北京師範大學前身)。曾與錢玄同、黎錦熙提倡國語運動, 並創辦《注音兒童週報》。1927年大學畢業後參加了國民革命軍的北伐,任職左路總指揮政治教官。北伐完成後,任國民黨北平市黨部秘書。1936年,公費考入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史。1948年,到台北籌辦《國語日報》。1958年,任台灣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退休後曾移居美國。
許地山及梁容若均是近代文化界名人,兩人皆不約而同地在平凡的花生中看到不平凡的品德。當我們「食花生」時,不妨也向花生學習學習吧!■陳仁啟
作者介紹︰任教中學中文科超過20年。香港大學教育碩士、香港中文大學文學碩士。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