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也稱《說文》,是東漢時期學者許慎所編的一部文字工具書。《說文解字》全書共分540個部首,收字9,353個,凡是與部首意義相類的字都歸為一部,另收「重文」(即異體字)1,163個,原書載有目錄一篇和正文14篇。
可惜的是原書早已散佚,幸好《說文解字》的不少內容被歷代不少書籍引錄,才使這本著作不致湮沒。最主要的是北宋徐鉉於雍熙三年校訂完成的版本(稱為「大徐本」)。
宋以後的《說文解字》研究著作多以大徐本為藍本,如清朝的段玉裁注釋本等。《說文解字》保存了上古豐富的文字資料﹔闡發六書之說,並首先運用六書理論分析漢字的形體構造,因形說義,因聲求源,是人們認識、掌握上古語音、詞彙和讀通先秦兩漢古籍的重要工具書。
首部依部首編排
《說文解字》是中國第一部按偏旁部首編排的字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書。許慎首創部首排列法,以「六書」理論解釋字形、字義、字音及其互相關係,開創後世字典編排、查檢的先河。
所謂「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說文解字》正是根據「六書」,根據漢字的本義解釋每個字的形體結構。
「反切法」標識字音
《說文解字》中,收錄的每個字都是先列小篆寫法,後釋字義和字音。其中解釋字音的方法頗為特別,值得一說。由於古代沒有拼音符號,古人想出「反切法」來標識字音。「反切」即是用兩個字給一個字注音,取前一個字的聲母,後一個字的韻母和聲調,合起來就是被注字的讀音。例如,「魯,朗古切」,就是取「朗」的聲母,「古」的韻母和聲調,合起來就是「魯」的讀音。
《說文解字》的出現,對中國語言學和辭書發展影響深遠。晉人呂忱《字林》,梁人顧野王《玉篇》,宋人司馬光等的《類篇》,下至明代梅膺祚的《字彙》,清代張玉書等的《康熙字典》,現代的《辭源》、《辭海》等,雖然部首數目代有調整,但都遵從着《說文解字》首創的部首編排法。歷代不少學者都曾研究《說文解字》,當中尤以清朝時研究最為興盛,掀起一陣研究《說文》的熱潮。
其中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桂馥的《說文解字義證》、王筠的《說文句讀》尤備受推崇,四人也獲尊稱為「說文四大家」。■蘋果 中學中文科教師
逢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