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姜嘉軒)港大機械工程系教授、工程學院助理院長岑浩璋,是本年度裘槎基金會「優秀科研者獎」得主之一,他專注於液滴介面工程設計的研究,尤其在將「全水相」體系和液滴微流控相結合方面有開創性貢獻,有望取代傳統的「水-油」體系並克服其生物局限性。這一系列工作將具開發新型納米藥物和可程式設計藥物載體的潛力。
液滴微流控是開發生物及細胞相容性材料的關鍵技術,岑浩璋表示,常規做法要使用水相和油相來生成微液滴,然而油相的存在,會阻礙某些精細生物成分的活性,例如蛋白質類藥物,或是涉及細胞、幹細胞的醫療方法,會因接觸油而導致功能受損甚至喪失功能,「正如沒有人用油去培養幹細胞,因為它一定會死,但如果要享受到液滴優勢,同時又希望用到這類細胞,我們的『水-水』技術就能提供全新角度」。
「全水相」系統是通過向水中引入水溶性試劑,進而觸發相分離,「兩邊都係『水』,但可以清晰分辨到兩個液體出來,中間亦有介面。」
此項技術的一大突破在於,上述一些受油影響而無法使用液滴微流控技術的藥物,或可受惠於「水-水」平台,發揮更大功效。為此岑浩璋已嘗試跟醫生和藥廠溝通,加深他們認識這項技術,「第一步是要解釋『水-水』平台可以克服有關限制,同時亦會跟醫院合作,嘗試以此技術包載藥物,以搜索之前會否有藥物因忌諱接觸油而放棄以此方法傳遞,現在則可透過我們的『水-水』平台帶來改變」。
被問到研究「全水相」體系的緣由,岑浩璋表示昔日從事「水-油」微流控液滴時,曾有嘗試向相關業界推廣研究成果,「但每當我們談到當中牽涉什麼油或有機溶劑時,大多都會耍手擰頭,只因擔心沒有把握將裡面的有機溶劑完全清除,引發問題。」
岑浩璋解釋,坊間擔心有機溶劑可能會致癌、影響細胞不正常生長,或有未被發現的後遺症,為此他開始探索其他可能並有了「全水相」構思,「畢竟大家對水都不陌生,可以減少很多擔心」,而這亦有助推進項目進一步發展及應用。